硅粉大概多少钱一吨(硅行业深度报告)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胡双、王宏为、宋涛)

1.金属硅:供需两端均受益碳中和

1.1 高能耗行业严控新增产能,鼓励水电生产金属硅

工业上制硅采用碳还原法,即用硅石、碳质还原剂在矿热炉内进行冶炼。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以硅石为原料,石油焦、木炭、木片、低灰煤等为还原剂,在矿热电炉中高温熔炼, 从硅石中还原出金属硅的工艺流程。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涉及还原反应直接排放和使用燃料 的间接排放。

火电为能源的金属硅单吨碳排放 15.91 吨二氧化碳,水电为能源则单吨碳排放为 5.32 吨二氧化碳当量。按 SiO2+2C==Si+2CO↑,2CO+O2==2CO2 的反应方程式,每生产一 吨金属硅直接产生 3.14 吨二氧化碳,实际生产中由于硅煤有损耗,实际每生产一吨金属硅 需要消耗硅煤超过 2 吨,即对应约 5.32 吨二氧化碳排放。单吨金属硅生产耗电 13000 度 电,按 1 吨标准煤 2.66 吨二氧化碳的折算方法,单吨金属硅间接碳排放量为 10.59 吨,合 计 15.91 吨二氧化碳,若采用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力则单吨金属硅生产的碳排放为 5.32 吨二 氧化碳当量。

2020 年国内金属硅产量 222 万吨,其中水电为能源的金属硅约 88 万吨,则对应国内 2020 年金属硅生产总碳排放为 0.26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88*5.32+134*15.91 万吨), 占国内总碳排放的 0.19%,是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第三高的行业,仅次于铝和铜。

2020 年中国金属硅下游需求中光伏占比 23%,合金占比 27%,有机硅占比 47%, 其他占比 3%。碳中和背景下光伏发电成长空间巨大,未来金属硅的光伏需求占比将持续提 升。有机硅方面由于有机硅的无毒无害并且性能优异,在很多领域将替代塑料、传统橡胶 等石油化工品。合金方面金属硅主要应用于铝合金,未来铝合金受益于汽车轻量化,需求 量有望持续提升。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金属硅行业将继续严控新增产能。2017 年底以来金属硅行业累计新批产能仅有合盛硅 业云南两期共 80 万吨金属硅,其它企业金属硅扩产难以拿到批条,尤其新疆和云南省相继 出台了金属硅限制新增产能的政策文件,限制新增产能政策持续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 作为高能耗行业,预计未来金属硅新增产能仍将严控。

政策上,2017 年以来环保政策推动金属硅行业供给侧改革,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 产能,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新疆及云南严控新增产能,其中新疆金属硅产能控制在 200 万吨以内,云南金属硅产 能 2020 年控制在 130 万吨以下。

1)新疆:2017 年 7 月 28 日,新疆自治区颁布《着力 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新疆金属硅产能控制在 200 万吨以 内,提高金属硅产品就地转化率,2020 年转化率达 70%以上;严格施行行业准入,各地 州不得以任何名义、方式审批、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金属硅项目,疆内产能置换必须在准 东和鄯善两个基地进行等量或减量置换。

2)云南:2017 年 12 月 8 日,云南省政府颁布 《关于推动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 2020 年云南省内金属硅产能 控制在 130 万吨以下,产能前五企业产量提升至 50%以上,大力发展下游硅产业,全面淘 汰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能,新(改、扩)建金属硅项目,一律实施产能减量置换。

脱硫脱硝设备要求淘汰中小落后产能。2018 年,云南省开启脱硫脱硝试点,部分严格 地区要求 2019 年底之前未安装脱硫脱硝设备的金属硅企业将被强制关停。2019 年,新疆 启动脱硫脱硝试点,未来可能出台正式脱硫脱硝设备的官方要求。总体趋势而言,未来金 属硅行业将逐渐出台脱硫脱硝设备的官方要求,且会覆盖更多地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脱硫脱硝设备的巨额投入倒逼中小落后产能退出,加速行业龙头集聚。据不完全统计,2018 年全国淘汰落后金属硅产能 18 万吨,主要在中西部高成本地区。

金属硅行业落后产能较多,环保趋严及碳中和背景下高能耗高排放的小产能可能逐渐 退出市场。金属硅行业中年产量低于 5 万吨的企业占总产量的约 50%,产量较低导致这些 产能无法安装脱硫脱硝设备,并且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依赖人工操作导致能耗较 高,预计未来金属硅行业将逐渐整治落后产能,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

预计金属硅未来新增产能主要为非化石能源供应电力,主要新增产能将集中于云南、 四川、贵州等水电丰富省份。2020 年国内金属硅产量中水电为能源的产量占比约 40%。 2021 年底合盛硅业云南一期 40 万吨金属硅产能将投产,预计 2022 年国内水电为能源的 金属硅产量占比有望达到 50%,远景看合盛硅业云南二期 40 万吨金属硅投产后国内以水 电为能源的金属硅产量将达到 170 万吨,预计未来以火电为能源的金属硅产能无法扩产, 新增产能将均为水电等清洁能源为电力供应,目前国内以火电为能源的金属硅年产量最大 可以达到 160 万吨,预计 2030 年国内金属硅产量有望达到 400 万吨以上,其中以水电等 清洁能源为电力供应的比例有望达到 60%,对应的预计 2030 年国内金属硅总碳排放为 0.3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400*60%*5.32+400*40%*15.91 万吨)。到 2060 年光伏装 机量有望达到目前每年装机量的 5 倍,同时有机硅需求持续增长到目前总产量的 2 倍,预 计 2060 年国内金属硅年产量有望达到 500 万吨,其中采用清洁能源的金属硅产量占比有 望达到 75%(参考第一章电解铝预测),则 2060 年国内金属硅总碳排放水平将达到 0.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500*75%*5.32+500*30%*15.91 万吨),由于金属硅生产过程直 接碳排放较高,对碳捕捉技术需求更大,预计远景 2060 年碳捕捉技术将有效降低金属硅行 业碳排放水平,假设可以捕捉金属硅生产中的 50%直接碳排放,同时火力发电环节碳捕捉 50%碳排放,则 2060 年国内金属硅生产总碳排放将下降至 0.2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金属硅回收难度较大,其中铝合金中金属硅为添加剂,回收难度以及回收成本较高, 有机硅属于化合物,且常见有几千种有机硅产品,回收难度较大。光伏中的金属硅适合回 收,但光伏产品有效工作年限达 20-25 年,且残值率较低(金属硅成本占硅片组件成本 5%), 回收性价比低限制了未来光伏产品中金属硅的回收,未来金属硅行业碳中和重点主要在于 供给端的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生产过程碳捕捉。

1.2 供给:长期双高限制新增产能,短期限电压制开工率回升

目前实际上金属硅夏季有效产能为 346.6 万吨,冬季最低有效产能为 238.6 万吨。根 据百川资讯数据,2020 年我国金属硅产能为 506.2 万吨,同比下降 8.4%,金属硅产量为 222.0 万吨,同比下降 0.1%,产能利用率为 43.9%。考虑到云贵川的水电金属硅产能为 211 万吨,由于冬季水少导致发电量下降,电价极高且优先保证大企业用电需求,冬季云 贵川小水电金属硅厂商大部分停产,导致其天生开工率仅为 50%,因此实际计算总产能数 据应扣除水电金属硅总产能的一半,按照上述扣除后总产能为 400.7 万吨。

僵尸产能方面, 2018 年金属硅 441 价格曾达到 15800 元/吨,全行业暴利,当时金属硅最高月产量为 9 月的 25.55 万吨,年化开工产能为 306.6 万吨,而百川资讯统计的 2018 年金属硅总产能 为 548 万吨,即 2018 年暴利之下仍无法开工的总产能为 241.4 万吨,这些即是僵尸产能。 考虑到 2018 年 9 月至今国内金属硅行业新增有效产能主要为合盛硅业新疆鄯善的 40 万吨 产能,结合百川资讯数据以及我们的测算方法即目前实际上金属硅夏季有效产能为 346.6 万吨(548-241.4+40 万吨),冬季最低有效产能为 238.6 万吨(采用 2018 年 9 月云贵 川最高月产年化产能 152 万吨-2019 年 1 月云贵川月产年化产能 44 万吨,进而计算冬季 水电金属硅需关停 108 万吨产能)。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地区分布上,陡峭的行业成本曲线决定金属硅的扩产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的新疆、云南地区。电费是金属硅生产占比最高的成本,电费在成本中占比普遍在 30-40%。目前金属 硅行业电费主要分为四个梯度,新疆地区由于煤炭价格优势自备电厂发电成本低廉,成本 在 0.15-0.17 元/度,此为第一梯队成本最低;第二梯队是云南、四川水电及新疆地区公网 电,云南四川丰水期电价在 0.26-0.3 元/度,新疆地区公网电价 0.26-0.3 元/度,此为第二 梯队;第三梯队为中西部地区公网电价,电费成本 0.35-0.5 元/度;第四梯队是云贵川枯水 期,由于发电量下降导致电价上涨较快,冬季水电价格上涨至 0.4-0.6 元/度,且小厂往往 无法得到电力供应(电价根据各地政务公开披露数据)。

受电力成本影响,我国金属硅产 能及产量逐渐集中于新疆、云南、四川三个地区。2020 年,云南、新疆、四川产能分别为 113 万吨、165 万吨、86 万吨,占全国产能的 72.2%;云南、新疆、四川产量分别为 51 万吨、87 万吨、34 万吨,占全国产量的 77.5%。

金属硅产量及开工率创历史新高,根据有效产能计算的 7 月实际开工率已达 90%。7 月国内金属硅产量同比增长 25.57%达到 26 万吨,月度产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云贵川月度 产量为 11.5 万吨,创丰水期水电金属硅产量新高。开工率角度,据百川资讯统计 7 月国内 金属硅总开工率 64%,开工率创历史新高,若采用我们测算的实际有效产能 346.6 万吨计 算,目前国内金属硅实际开工率已达到 90%,开工率已经接近上限。四川由今年 2 月份开 工率 16%持续提升至 7 月 61%,月度产量由 1.17 万吨增长到 4.34 万吨;7 月云南新增开 炉数 36 台,总开炉数达到 91 台,产量环比 6 月增长 253%达到 6.5 万吨,开工率 68.8%。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新疆是金属硅主产地,目前由于“双高”指标限制,新疆金属硅自 3 月以来持续减产, 月产量由 3 月的 11.63 万吨下降至 7 月的 9.78 万吨,目前新疆金属硅开工率 75.5%,处 于新疆历史上较低水平。

行业集中度上,合盛硅业 2021 上半年市占率 33%,占据绝对龙头地位。据百川资讯, 2020 年国内前十大企业产能占比为 32.7%,其中合盛硅业有效产能为 75 万吨,占比为 14.9%,昌吉吉盛有效产能为 24 万吨,占比为 4.8%,宏审锦盟有效产能为 11 万吨,占比为 2.2%,晶鑫硅业有效产能为 10 万吨,占比为 2.0%,永昌硅业有效产能为 10 万吨,占 比为 2.0%。实际产量方面 2021 年上半年国内总产量 122 万吨,其中合盛硅业产量约 39 万吨,市占率 32%。

金属硅新增 43 万吨产能最快 2022 年夏季投产。未来金属硅主要新增产能为合盛硅业 云南一期 40 万吨金属硅产能,计划 2022 年一季度建成,二季度投产;新安股份云南一期 3 万吨金属硅产能,2021 年底建成,由于云南电力紧张,预计新产能最快于 2022 年夏季 投产。未来新产能均为水电金属硅指标,总计 100 万吨,包括合盛硅业云南 80 万吨(一 期 40 万吨在建,二期处于土地搬迁中),新安股份云南 10 万吨(一期 3 万吨在建),东 岳硅材贵州 10 万吨(未开始建设)。

1.3 需求:需求爆发,丰水期依旧供不应求

2020 年国内金属硅需求中铝合金、有机硅及光伏消费量占比分别为 27%、47%、23%。 金属硅下游可应用于合金材料、光伏材料及有机硅材料,对应可分为三大消费领域,分别 为铝合金、多晶硅及有机硅。根据百川资讯数据,2020 年我国金属硅表观消费量为 163 万吨,同比增长 7.3%,其中,铝合金、有机硅及光伏消费量占比分别为 27%、47%、23%。

全球金属硅需求爆发,丰水期依旧供不应求,主要需求增量来自光伏和有机硅。根据 海关总署数据,2021 年上半年金属硅出口量 40.3 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41%,相比 2019 年同期仍上涨 12.6%。国内需求方面,根据百川资讯,2021 年上半年光伏金属硅需求量 33.8 万吨,同比增长 28%,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70.7%;有机硅对应金属硅需求为 37.8 万吨,同比增长 18%,相比 2019 年同期增长 41%;铝合金消费量 22.5 万吨金属硅,同 比增长 32%,相比 2019 年同期下滑 8.2%。

硅料环节大幅扩产,预计未来光伏金属硅需求大幅增长。我国光伏行业政策发展环境 良好,未来随着光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国内光伏发电成本逐年下降,对补贴依赖度将明 显下降,刺激光伏装机市场,2020 年国内光伏装机量 48GW,同时光伏组件仍然为全球出 口量第一,随着金属硅直接下游硅料环节快速扩产,未来半年硅料环节扩建产能超过 20 万 吨,预计带来金属硅需求增量 24 万吨以上,且 2022 年开始硅料环节扩产项目众多,预计 未来光伏需求将持续增长。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铝合金消费需求稳定。合金方面金属硅用于生产硅铝合金、铜硅合金、硅钢(大部分 使用硅铁),2020 年我国铝合金领域金属硅消费量为 45 万吨,同比下降 0.2%,未来预计 总体合金用硅需求保持稳定。

有机硅密集产能投放有望带动金属硅需求。有机硅是金属硅最大的消费领域,主要品 种包括 107 胶、110 生胶、混炼胶、环体硅氧烷等,主要下游应用包括硅橡胶、硅油等。 2020 年我国有机硅领域金属硅消费量为76 万吨,同比增长9.5%。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有机硅下游领域需求扩大,未来有机硅领域金属硅消费量将保持增长。

2021 年 H1 国内金属硅出口 40.3 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41%,相比 2019 年同期仍上 涨 12.6%。由于海外金属硅没有增量,需求持续增长必将带动中国金属硅出口量持续上升, 预计 2021 年中国金属硅总出口量将恢复至 2018 年的 80 万吨水平。

预计 2021-2022 年金属硅供需持续紧缺,价格有望继续大幅上涨。目前夏季丰水期 供给最多的季节金属硅仍然供不应求,预计 10 月之后进入枯水期水电金属硅产量下降将导 致紧缺进一步加剧,需求端光伏和有机硅持续增长,且目前光伏硅料和有机硅环节相比金 属硅利润更加丰厚,铝合金中仅添加 1-3%金属硅,下游对金属硅涨价不敏感,考虑到目前 金属硅实际开工率已达到90%,未来新增产能主要为2022 年夏季投产的水电金属硅产能, 预计本轮金属硅涨价可能持续到 2022 年夏天之前,价格有望迎来大幅上涨。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7 月以来金属硅市场库存小幅提升。2021 年初至 6 月份,金属硅市场库存从最高点 14.4 万吨持续下降至最低点 7.7 万吨,8 月中旬恢复至 11 万吨左右。

2. 有机硅产业供需错配带来景气度提升

2.1 有机硅产业链条长,出口需求推动价格持续上涨

有机硅是指含有硅碳键(Si-C)、且至少有一个有机基团是直接与硅原子相连的一大 门类化合物,包括各类小分子化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甲基单体是目前使用最广泛 的一类单体,占总量的 90%以上。工艺上首先由金属硅和一氯甲烷原料合成甲基粗单体, 再经精馏得到目标产物二甲单体和其他各类副产(一甲含氢单体、三甲单体和一甲单体)。 有机硅中间体主要为各类硅氧烷,包括水解物、线性体、环体(DMC、D4、D5),是有 机硅产业链最重要一环,最后经不同反应进一步加工成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等下游深加 工制品。

我国有机硅行业通常以 DMC 来反映行业的变化情况,回顾2010 以来的行业价格走势, 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2010 年-2016 年上半年,国内有机硅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国内有机硅存在大量需 求缺口,在供需错配的刺激下多个新建项目的集中建成投产导致国内有机硅单体产能出现 爆发式增长,叠加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国内有机硅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滑。

2016 年下半年-2018 年上半年,供给侧改革推动供需格局大幅改善:受国家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和环保政策影响,有机硅新增产能开始受限,技术落后的企业停产。同时需求 端随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兴起高速增长,叠加我国国际竞争优势带来的海外市 场需求,供需关系改善促使价格迅速攀升。

2018 年下半年-2020 年,中美贸易摩擦抑制行业上升趋势:自 2018 年 7 月以来,中 美贸易摩擦逐步升级,美国先后对总计 5,500 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进口关税,涉及的商品 类别、金额不断扩大,税率不断提高,最终导致我国有机硅短期需求增速放缓,出口量下 滑,同时市场悲观情绪进一步抑制下游采购积极性。

2020 年至今,疫情因素导致全球有机硅市场向国内转移:疫情因素导致海外开工率持 续低位,全球有机硅需求对国内产能依赖提升,2021 年有机硅出口量大幅增加。同时,叠 加来自于金属硅等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支撑,不断拉动有机硅产品价格上涨。

2.2 海外长期无新增产能,国内龙头企业有序扩张

海外长期几无新增产能,中国占比持续提升。道康宁、迈图、信越、埃肯、瓦克等 6 家企业占据所有海外产能,海外产能折 DMC 合计约 110 万吨,且长期以来基本无新增产 能投放。受原材料、成本和市场等因素影响,海外基本无新增产能,全球产能增量取决于 中国,目前国内 DMC 产能约占全球产能 65%。2010 年至今全球整体 DMC 产能复合增速 约 3%,大致和全球 GDP 增速维持一致。同时,伴随无效产能的出清和竞争格局的改善, 产能利用率持续走高。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DMC 国产化进程加速,出口替代效应显著。2008 年以前,我国有机硅市场需求高速 增长,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此后,随国内产能的快速扩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升级,DMC 进 口数量逐步下降,出口数量持续上升,并于 2014 年成功完成反转,实现净出口,2020 年 我国实现净出口 9 万吨。2021 年上半年我国聚硅氧烷出口量 16.64 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38%,出口市场形成国内有机硅需求的重要拉力。

国内有机硅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2020 年我国DMC 有效产能159 万吨,2016-2020 年复合增速为 7.4%,与我国人均 GDP 增速保持一致。2021 年国内计划投产 20 万吨 DMC 产能,2022 年计划投产 55 万吨,但预计到 2023 年相关产能才能完全释放。同时,2020 年国内产量 128 万吨,产能利用率超 80%,行业呈现高景气状态。主要在产企业有 8 家, CR5 集中度达 72%,行业格局向好。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目前国内 DMC 有效产能开工率高,三季度国内装置集中检修、海外产能停产或退出 情况,都可能导致行业供不应求。国内单体装置因为工艺相对海外落后,装置平均检修时 间较长,这意味着未来面临技改的可能性较大。我们统计发现国内现有装置投产时点普遍 在 2008 年前后,产能年龄接近 10 年,其中有充分技改的装置仅占一半,这意味着有一半 的装置未有过技改或者技改不充分,这些产线在超负荷运转时容易承担安全风险,我们预 期未来出现集中技改的概率较大。

2.3 有机硅需求端快速增长

下游制品以高温胶和室温胶为主导。DMC 下游深加工制品主要包括硅橡胶和硅油,其 中硅橡胶可以进一步分成高温胶(生胶)、室温胶(107 胶)和液体胶(乙烯基硅油)。 硅油室温下为液体油状物,以甲基硅油的应用最为广泛,涵盖了纺织助剂、日化助剂和高 级润滑油等。目前 DMC 下游硅橡胶和硅油的应用比例为 69%和 31%,以硅橡胶为主要用 途。具体来说,高温胶、室温胶、纺织硅油助剂、其他硅油的应用比例为 38%、31%、15% 和 16%,高温胶和室温胶占据绝对主导。

终端需求以电子电器领域和建筑领域为核心。电子电器领域消耗的聚硅氧烷产品主要 为高温胶,主要用途为结构件、装饰件及电路灌封保护,用量占比约 30%。建筑领域消耗 的聚硅氧烷产品主要为室温胶,主要用途为建筑幕墙装配、房屋建筑的密封和中空玻璃加 工,起粘结、密封、防水等作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装配式建筑逐渐推广,到 2025 年达到 50%以上,密封胶作为装配式建筑最主要的嵌缝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国内 DMC 需求仍有较大潜力,未来具备较大增长弹性。从全球经济体来看,人均有 机硅消费量与人均 GDP 水平基本呈正比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收入增 长对 DMC 需求增长弹性更大。2020 年我国 DMC 表观消费量达 118.57 万吨,同比高增 11.7%,2016-2020 年复合增速达 9%,超过了 DMC 有效产能增速,未来随着中国经济 转型的逐步推进,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的有机硅需求增长区域。

2.4 供需偏紧,有机硅高景气仍有望持续

DMC 行业供需关系改善,盈利能力保持高位。我们测算了四类不同类型企业公司利润, 分别为外购原料企业、完全一体化企业、只配套金属硅企业和只配套氯甲烷企业。随有机 硅价格走高,四类企业利润均进入上升区间,逐步接近历史高位,其中随着金属硅价格走 高,相关配套企业盈利弹性最大。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需求端电子电器国产化趋势带动高温胶消费量快速提升,室温胶需求随建筑行业呈现 稳定增长,硅油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供给端新增产能增速不及需求,同时 DMC 项目 建设周期约 18 个月,产能完全释放需要近 2 年时间。根据我们测算,2021 年产能利用率 达 90%,到 2025 年平均产能利用率超 85%,行业高景气有望维持。

3. 受益全球光伏产业景气,三氯氢硅进入上行周期

3.1 三氯氢硅下游需求强势

三氯氢硅又称三氯硅烷、硅氯仿,是卤硅烷系列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种产品。由金属 硅粉和氯化氢反应合成,主要用途为制造多晶硅及硅烷偶联剂,其中多晶硅的应用领域为 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金属陶瓷材料、光导纤维;硅烷偶联剂主要应用于表面处理剂、 无机填充塑料、增粘剂、密封剂、特种橡胶粘合促进剂等领域。

三氯氢硅下游主要需求来自多晶硅和硅烷偶联剂。受下游光伏景气影响,多晶硅需求 持续上升,2020 年占三氯氢硅用量 32%,成为三氯氢硅产品下游主导需求。其次硅烷偶 联剂广泛用于表面处理剂、无机填充塑料、增粘剂、密封剂、 特种橡胶粘合促进剂等行业, 消耗三氯氢硅总产量的 25%。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多晶硅的制备工艺诸多,其中改良西门子法、硅烷热分解法、流化床法是应用最多的技 术,但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也是最成熟的方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0 年我国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97.2%,原料三氯氢硅 也成为多晶硅制造的重要原料。

光伏产业的景气需求带动多晶硅快速放量,同时全球相关产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在 光伏产业政策的持续驱动下,我国多晶硅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于 2020 年产量实现 39.6 万吨,同比大幅增长 15.1%。同时,由于硅片生产制造产能集中在中国,叠加人员、 资源优势,全球多晶硅产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2020 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比例达 75.3%,同比提高 7.98pct。

国内硅烷偶联剂产能同样保持高速增长。硅烷偶联剂是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可以提高 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粘结强度,从而获得性能优异、可靠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成长 空间。近期,国内硅烷偶联剂的产能快速增加,由 2018 年的 21.3 万吨增长到 2020 年的 59.3 万吨,同时 2019 年产能占全球 69.4%,位居世界第一。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国内三氯氢硅出口市场快速放量。根据 2021 年 1-6 月进出口数据,我们测算 2021 年进口量达 14.5 万吨,出口量达 33.3 万吨,净出口 18.8 万吨,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2017-2021E,国内进口量复合增长率达 4.5%,出口量复合增长率达 11.7%。疫情原因导 致海外工厂开工流程较低,叠加全球光伏产业需求不断上升,世界产能逐步向中国转移, 出口替代进程不断加快。

3.2 新增产能有限,光伏级产品短缺

目前行业低端产能逐步出清,新增产能有限。受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多晶硅行业出 现了较大的波动,导致不具备规模、成本优势的企业出清,整体产能不断下滑,行业集中 度逐步增强,目前 CR5 达 55%,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产能主要配套自身下游多 晶硅及硅烷偶联剂产品,行业外售量相对较少。目前短期新增产能仅天祥化工规划 1 万吨,体量较小,以及新安化工约 2.5 万吨三氯氢硅产能技改,除此之外短期没有其余明确的产 能规划。

硅行业深度报告:供需结构共振,硅产业链景气有望持续上行

光伏级三氯氢硅技术门槛较高,产能相对短缺。根据国家标准 GB/T28654-2018,工 业三氯氢硅分为Ⅰ、Ⅱ两类,其中Ⅰ类用于生产多晶硅,Ⅱ类用于生产硅烷偶联剂。Ⅰ类 三氯氢硅对纯度和杂质要求更高,尤其在铝、磷、硼、铁等杂质和总碳上有严格控制。目 前真正为下游多晶硅企业配套光伏级别产品的产能较少,当前主要有三孚股份、河南尚宇 和宁夏福泰进行光伏级别产品外售。

3.3 供需错配开启上升空间

短期来看,下游新建多晶硅产能带来供需失衡。国内 2021 年新增多晶硅产能约 90 万 吨,由于新建产能投产前需求大量三氯氢硅铺料,导致短期需求快速上升。同时,产量的 快速释放导致生产装置超负荷运行,外买三氯氢硅原料增多,价格出现快速抬升。

长期来看,光伏行业景气行情抬升三氯氢硅价值中枢。由于下游多晶硅需求快速上升, 同时产能趋于稳定增长态势,三氯氢硅行业供需格局不断改善。我们测算 2021 年产量 46 万吨,产能利用率有望达 81%,2023-2025 年产能利用率超 85%。如果扣除自用产能, 行业或将面临供不应求局面,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行情。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李龙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李龙”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