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多少钱一斤(小黄鱼的)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我国的“海上粮仓”,历史上曾诞生过不少的大型渔场,如舟山渔场、吕泗渔场、万山渔场、石岛渔场等等。这些近海渔场一度空前繁荣,四大海产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近海渔获中的“优势股”。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在四大海产中,大黄鱼的知名度最高,一斤叫价上千元,堪称“海中黄金”。2022年1月,一条关于大黄鱼的重磅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东海海区的一艘渔船一网打捞到4900多斤的大黄鱼,最后以957万元的天价成交,一斤约合计1950元!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与之相比,同为四大海产的小黄鱼则黯然失色,价格远不及前者,这也反映出野生大黄鱼的稀有程度要远甚于小黄鱼。事实上,历史上大小黄鱼的“身价”各有高低,比如1950~1956年间,小黄鱼的价格均高于大黄鱼。由于常年滥捕,大黄鱼产量急剧减少,小黄鱼则相对坚挺,二者的价格也开始两极分化。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中国的产量一家独大,小黄鱼却在“渡劫”?

小黄鱼是石首鱼科的硬骨鱼类,有聚群习性,经济价值很高。我国经营小黄鱼渔业已有100多年,除了中国,日本、韩国也曾是主要的捕捞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淡出竞争,目前仅中韩两国在开发利用,其中我国的渔获量占绝对优势。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日本退局主要是因为小黄鱼产量的骤减。从捕捞数据来看,上世纪80年代野生小黄鱼因渔民滥捕而走向衰退,年产量一度跌破2万吨。1990年时,全球小黄鱼的总产量只有5.29万吨,很多渔船无鱼可捕,小黄鱼渔业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纵观小黄鱼的开发史,50年代是巅峰时期,1957年舟山渔场曾出鱼2.9万吨,产量创下全国纪录;60年代局势出现转折,小黄鱼资源开始捉襟见肘,群众性捕捞一拥而上,迟迟得不到制止,渔获低龄化、小型化现象开始显现。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低龄化的趋势到底有多明显?在50年代,小黄鱼的年龄结构还很均匀,最大个体在10龄以上;80年代时,最大鱼龄减小到5龄,90年代时进一步减小为1~3龄,甚至是1~2龄。这表明大鱼几乎已被捕捞殆尽,低龄鱼成为主力军,幼齿当道,极为尴尬。

造成这一困局的关键原因有两个,一是网目尺寸不断变小,二是开捕年龄提前

首先是网目变化。拖网和张网是捕捞小黄鱼的主要渔具,50~80年代,网目的规格统一都是5.4公分,90年代缩小到2.6~3.2公分。我国渔民在80年代还开发了一种名为“帆张网”的渔具,主要针对小黄鱼,其网目只有2~3公分。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再看捕捞鱼龄。1955~1978年小黄鱼价格持续高昂,舟山渔民曾在旺季3天捕了12万担,多为1~3龄鱼。2000年后,小黄鱼的开捕年龄提前为4~5月龄,体重不足百克,低龄鱼因流入市场而被经济化,进一步刺激渔民捕捞小鱼,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小黄鱼正在“早熟”,我国为何不长期禁渔?

近20~30年来,野生小黄鱼普遍“早熟”了,繁殖群体的规格也更小了。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我国学者曾对小黄鱼的性腺成熟比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在2000~2013年的小黄鱼渔货物中,1龄鱼有74%以上已经发育成熟。而在1959年,这一比例小于5%,即便是2龄鱼,性成熟的比例也不到70%。事实证明,同样的龄期内,小黄鱼正在加快成熟,这和带鱼、大黄鱼、墨鱼的变化“不谋而合”。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在生态学视野下,性早熟是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利于种群延续,很难评价这种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性成熟提前了,种群的繁殖能力也相应增大了,通过繁殖能弥补捕捞造成的损失;但另一方面,成熟期提前也会导致鱼卵质量下降,规格变小,经济效益降低,不利于渔民增产增收。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有人可能会问了,我国为什么不实行长期禁渔制度,对低龄小黄鱼进行保护呢?

我国近海的休渔期制度可以追溯到1995年,最早在东海和黄海实施,1999年又扩大到南海。近海的休渔又叫伏季休渔,通常在夏季的2~3个月内施行,禁渔后小黄鱼的产量也确实有所回升。比如在2000年,东海海区小黄鱼的产量就将近有16万吨,但低龄化趋势依然在加剧。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禁渔的时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水域不同,禁渔的时间也有不同。目前,国内最彻底的禁渔制度当属长江的十年禁渔,力度空前,足以载入史册。但对于四大海区而言,5~10年的长期禁渔却希望渺茫,因为牵涉到的渔民太多,捕捞仍是生计来源,转产转业是难点所在。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近海的长期禁渔理论上有其必要性,但并不是保护小黄鱼的最佳方案,其可行性反倒不如人工养殖。

人工养殖或是“救命稻草”?

现在的四大海产,除了墨鱼,其余三种都有被人工养殖“接济”的趋势。相对于捕捞,养殖更加可控,上市年龄、规格大小都可以按计划进行,还能通过增殖放流反哺野生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在1986年,我国首次攻克了大黄鱼的人工繁育技术,并在2010年前累计放流2000多万尾。在今年1月份,东海渔民一网打捞上来4000多斤大黄鱼,这背后很有可能就是30多年坚持放流的功劳。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大黄鱼

和大黄鱼相比,小黄鱼的人工繁育攻关更晚,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关键突破。2020年,小黄鱼的育苗量超过200万尾,网箱养殖初步成功,未来将陆续上市。

小黄鱼的全人工养殖可不简单,研究人员花了7年时间才攻克这项世界难题。经过6个月的饲养,幼鱼仅重60克左右,第二年仅为100克,第三年为150克,生长速度很慢,无形中增加了饲养成本。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值得警惕的是,大黄鱼的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实现产业化需求。有些不良商家就打起了歪主意,用养殖的低龄大黄鱼(仅8月龄,成本更低)来冒充野生的小黄鱼,两者在外观上十分相似,普通的消费者还真难辨别真假。

如何辨别大小黄鱼?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辨别:

小黄鱼的“救赎”:中国经营100多年,为何不效仿长江禁渔?

大小黄鱼对比/图源钱江晚报

第一,先看尾柄的粗细程度。大黄鱼尾柄相对瘦长,看起来更苗条,尾柄长度是高度的3.2~3.4倍;小黄鱼的尾柄相对粗短,看起来更壮实,尾柄长度是高度的2倍左右。通过看尾柄特征,可以快速地将大小黄鱼区分开。

第二,可以细数侧线上鳞。大黄鱼的侧线上鳞有8~9行,小黄鱼的侧线上鳞则为5~6行。侧线是鱼身体两侧一条管状曲线,该线上方到背鳍前方之间的鳞片层数就是侧线上鳞数。

第三,大黄鱼体侧鳞片细密,单个鳞片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则较大。另外,大黄鱼的头部和眼睛比同尺寸的小黄鱼更大,对比之下有细微差别。

对于小黄鱼、大黄鱼的处境,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阳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张阳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张阳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