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头像徽章值多少钱(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

2002年4月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知识产权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毛主席去安源》著作权归刘春华,而所有权属国家。

涉案人员均表示不上诉。

这张创作于1967年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一度风靡全国,创下全国印刷9亿多张的空前记录,并在1995年被拍出605万元“天价”。但从1998年8月到2001年3月,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围绕《毛主席去安源》著作权和所有权问题引发了三起官司,让作者刘春华深陷其中。

这次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终于给这三起官司画下了一个句号,一张30年前的“错画”引发的官司纷争总算有了一个了断。

《毛主席去安源》为什么会风靡全国,创下全国印刷9亿张的空前记录?30年后《毛主席去安源》为何能拍出605万元的天价,又为什么引发三场官司?这些官司的当事人,究竟孰是孰非?法院的最终判决是“明察秋毫”,还是“葫芦僧判断糊涂案”?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名画《毛主席去安源》背后的故事,探究这幅画的坎坷命运和它引发的三场官司始末。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的深厚历史

出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样一幅画:《毛主席去安源》。

画里的毛泽东正值青年,风华正茂,他占据着中心位置,身青布穿长衫,左手握拳,右手执油纸伞,脚穿黑色布鞋,走在山间的小道上,身后是乌云翻滚,远山起伏,山间云雾缭绕,地平线显得很低很矮,更凸显出青年毛泽东高大英挺的光辉形象。

在上世纪60、70年代,这幅画可谓风靡全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张贴,各种衍生品如邮票、像章、雕塑等,也是层出不穷,直至如今很多人手里还藏有这幅《毛主席去安源》,但你知道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吗?它见证了一段深厚的历史。

1921年10月下旬,刚参加完中共一大的毛泽东回到湖南,为贯彻一大决议,组织发动工人运动,28岁的毛泽东只身一人,从湖南长沙来到位于江西萍乡的安源路矿。

安源路矿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官僚买办厂矿,受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它拥有1多万名工人,这些工人大多出身贫农,饱受资本家压榨,无疑是发动工人运动最好的对象。

毛泽东是打着走亲访友的名义来的安源,他有个同乡叫毛紫云,在安源煤矿当段长。两人一阵寒暄后,毛泽东说想去看看煤矿井,毛紫云答应了,让张竹林带毛泽东去参观。

到了煤矿上,毛泽东逛了半天,提出要下井去看挖煤的工作面,张竹林说井下环境很恶劣,又闷又热,还很危险,劝毛泽东不要下去。

毛泽东笑着说:“不怕,你们天天在下面干活都不怕,我去看看还怕吗?”

张竹林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他下了井。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毛泽东在安源煤矿向煤矿工人演讲(油画)

到了工作面以后,张竹林向工人们介绍了毛泽东的情况,说他是个读书人,是段长毛紫云的同乡,专门来见识一下挖煤,工人们都很奇怪,这个年轻的读书人来这又脏又热的地方干吗?

毛泽东就在井下和工人们聊了起来,当他知道工人们整天累死累活,从事高危工作,才能挣19个铜钱时,表达了对工人们的深切同情,说他们实在是太苦了。

工人们纷纷叹气,说:“谁让咱们命苦呢?”

毛泽东摇头说,“你们这个说法不对。我们受苦不是什么命里注定的,而是帝国主义资本家压迫剥削的结果!”

工人们很诧异,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是第一次听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字眼。

接下来,毛泽东向工人们讲述了如何团结一致,反抗压迫的道理。虽然他们一时还不能明白这背后的道理,但毛泽东从他们的眼睛中看到了兴奋、新鲜感,他相信这里迟早会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总有一天,路矿工人们会奋起反抗,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后来,毛泽东还多次来到安源,向工人们传播先进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22年9月12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了。这场罢工的直接领导是李立三、刘少奇,但毛泽东功不可没,他撒下的革命火种,如同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毛主席去安源》的坎坷命运

一转眼45年过去了,时间到了1967年。

这年夏天,北京各大高校准备筹办一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展览,要选一批美术人才去安源进行实地创作,正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的刘春华成为其中一个幸运儿,他的任务是画一幅反映1921年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

刘春华没有见过毛主席,也没去过安源,更不熟悉历史,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刘春华先是跑到江西安源煤矿体验了一个多月的生活,向当地煤矿工人打听上世纪20年代毛泽东来安源的事情,甚至找到当时见过毛泽东的老工人,请他们回忆。

经过一番策划和准备,两个月后,刘春华回到北京,一张名为《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问世了。

尽管有人对这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提出异议,比如说毛主席孤零零一个人,没有和工人们一起,是在孤立毛主席;还有说画上满是乌云,而不是晴朗天空,难道是说毛主席来了暗无天日……但刘春华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

最后,在刘春华的坚持下,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终于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了。

《毛主席去安源》甫一面世,就迎来一片好评,前来参观的群众都被青年毛泽东的精神状态感染,纷纷为此画点赞叫好,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群众赶来参观这场展览,目的就是为了一睹青年毛泽东的风采,有的群众还提出希望公开出版此画,要认购几百张。

为响应群众呼声,1968年,《毛主席去安源》公开印制发行。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在那个没有网络、更没有网购的时代,《毛主席去安源》一经发行,立刻引发了一股全国性的抢购狂潮,无论国家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大家争先恐后购买此画及其衍生品,生怕出手晚了会买不到,而印刷厂也开足马力,一再加印。

这幅《毛主席去安源》到底发行了多少数量?精确数字已很难统计,但据官方发布的消息从1968年到1973年的短短5年内,《毛主席去安源》至少印刷了9亿多张,而当时全国人口数量也不过8亿左右,平均到全国人手一张还要多一点。

放眼世界美术史,从来没有一幅画能创下如此惊人的记录,就算是西方那些传世名画,就算那些拥有无数狂热粉丝的宗教画,也赶不上《毛主席去安源》的惊人记录。另外,这幅画还被收入全国60、70年代中小学统一教材作插图,成为一代人少年时代的永远记忆。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毛主席去安源》热迅速冷了下来。

有一天,毛泽东看到《毛主席去安源》之后,突然说了一句话:

“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

这不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这幅画,却是他第一次这样说,或许他是睹物思人,回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才突然有了这句话。

这句话很快被传了出去,大家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副“错画”,作者把毛主席的衣服画错了,难怪毛主席不高兴,把毛主席画成一个书生样子,跟劳苦大众的距离太远了呀!

毛主席这话一说,《毛主席去安源》的热潮很快冷了下来,大家购买该画的热情大不如往,就连官方也开始不“待见”这幅油画。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1972年,位于江西安源的“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改名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原来陈列在最显眼处的《毛主席去安源》大幅油画也被撤下。

粉碎“四人帮”以后,《毛主席去安源》的命运更加坎坷。

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文章,直言不讳地公开批评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尖锐地指出:“见过《毛主席去安源》那幅画的内行人都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

这次批评虽然是从艺术角度出发,却多少折射出当时特殊的政治氛围。

1980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将展厅陈列的最后一幅《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取下。

这一行为释放出一个微妙的信号,《毛主席去安源》作为特殊时期诞生的“政治作品”,已经被官方“雪藏”。从此之后,《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各种官方场合销声匿迹,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出现了各种扑朔迷离的传闻,原画的去向也一度成谜。

但物以稀为贵,《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公开场合消失后,反而愈显珍贵。其实,人民并不在乎这幅油画的政治背景,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始终没有变,画作表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铭刻在人民的记忆之中。

当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拿出库存的《毛主席去安源》像章销售时,群众争先恐后地抢购,而当年发行的面值8分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更是身价百倍,成为邮票收藏的宠儿。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建于1898年的安源煤矿总平巷

1986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大楼正门最高处,由428块瓷砖镶成、直径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头像由于年久失修,色彩陈旧,被纪念馆撤下,更换成由铁锤、岩尖和火车轮子图形组成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

1992年9月,《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命运迎来了新的转折。

随着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对过去历史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开始讨论重新将《毛主席去安源》陈列在纪念馆事宜。

油画的作者、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认为,不应该因为毛泽东本人对《毛主席去安源》中的着装提出过一点意见,就否定这篇油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面对叶浅予等人的批评,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艺术创作上讲,我认为只要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不构成对历史的篡改,不是随政治风向变化而变化,不造成对观众的欺骗,一些细节,尤其是一些无法考证清楚,而又不影响历史本质意义的细节,应该、而且允许作者的“艺术处理”,不然,就无法创作历史题材的任何文艺作品了。

根据专家意见,经上级批准,199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70周年前夕,在纪念馆基本陈列中恢复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

这副命运多舛的油画,经历了爆红、降温、冷却、雪藏,终于重现于世,迎来了新生。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毛泽东与安源路矿工人在一起(雕像)

《毛主席去安源》的官司之争

谁也想不到的是,伴随《毛主席去安源》的新生,一些始料未及的全新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1967年10月,《毛主席去安源》正式展出前,署名是“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因为当时提倡集体主义,不鼓励彰显个人,后来在主创作者刘春华的坚持下,又在后面注明“刘春华等执笔”

这种权属不分的群体署名带有明显的历史印记,在当时不讲究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没什么问题,却为日后的官司纷争埋下了隐患。

1980年,当《毛主席去安源》倍受冷落时,刘春华悄悄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拿出一张北京画院出具的该画系他个人创作的证明,要求将该画取走。

博物馆的领导一看有盖章的证明,居然同意了。

谁也没想到,15年后的1995年10月,《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原作突然现身拍卖市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受托对该画进行公开拍卖,委托人赫然是刘春华!

这个时候,《毛主席去安源》已经摆脱了被雪藏的命运,而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美术作品,谁见了都为之心动。

经过激烈竞拍,中国建设银行建行广州市分行以550万元竞得此画并上交中国建设银行总部保存,加上向嘉德公司支付的佣金55万元,总价高达605万元

这可是1995年,一幅只有28年历史、艺术价值“一般”的油画居然能拍出605万元的价格,这在当时的拍卖市场无疑是高不可攀的“天价”

刘春华呢,通过拍卖这副28年前创作的油画,收取画款550万元,支付佣金48万元,缴纳税款76万元,净赚426万元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国外发行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

刘春华大大赚了一笔,换来无数人艳羡的目光,却没有想到这次拍卖给他带了三起意外的官司。

1998年8月3日,原保存《毛主席去安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以财产返还为由,将北京画院原院长刘春华和中国建设银行告上法庭,请求返还由两被告非法处置占有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1999年10月19日,集体创作者之一的郝国欣、李绍洲到法院请求确认该画为合作作品,著作权为集体所有,并认定刘春华侵权;

2001年3月15日,刘春华以确认作品署名权为由反过来将李绍洲反诉至法院。

概括一下,这三起官司的起因都是一个:刘春华独自占有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并作了拍卖;官司的焦点也是一个:《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所有权和著作权归属。

对熟悉法律的人而言,这是一桩并不复杂的官司,复杂之处在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负责审理这三起连环官司的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以我国现行法律原则和精神,应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归属权问题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此油画的所有权和著作权始终是分离的。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

基于查明的事实,法院对三起官司进行了如下审理:

1,关于著作权

根据查明的油画绘制过程和事实,《毛主席去安源》确系由刘春华独立完成,著作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基于创作所得,尤其是美术绘画作品,其色彩、线条、构成等体现的是绘制者个人的智力性劳动,直接绘制绘画作品的执笔者就是作者,因此刘春华对《毛主席去安源》一画享有著作权。

2,关于所有权

法院审理认为,美术作品具有著作权和所有权可以分离的特性,《毛主席去安源》系刘春华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创作,并明确将该画交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因此从1967年起,国家即享有该油画的所有权,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代为行使。

既然所有权属于国家,刘春华无权向中国革命博物馆索要《毛主席去安源》原画,更无权将该画作为个人财产委托拍卖,其拍卖属非法的无权处置行为。

中国革命博物馆在接收《毛主席去安源》时即将其定为一级馆藏品,但后来在明知该画系国家所有的情况下仍将该画发还刘春华的行为,具有明显的主观过错。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3,关于诉讼时效

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中国革命博物馆必须在2年内通过诉讼追索该画,也就是法律上常说的诉讼时效,一旦超出2年即丧失胜诉权。

由于博物馆于1998年8月起诉追索该画时,早已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且不存在法定的中止、中断及延长事由,故已丧失了胜诉权,不能再通过诉讼实现追索。

法院同时认为,刘春华虽然不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所有人,不应得到拍卖价款,但出于同样的诉讼时效原因,刘春华不愿交还价金,法院也不能强制扣还。

4,关于共有著作权

针对郝国欣、李绍洲起诉刘春华侵犯著作权一案,法院认为,对美术作品而言,仅提供创意构思,未直接进行绘制劳动,在没有约定合作的前提下,不享有著作权,因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著作权归刘春华一人所有,驳回郝国欣、李绍洲对刘春华的诉讼请求。

2002年4月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鉴于诉讼时效已超出,法院依法驳回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鉴定费3.8万余元由其负担。

纵观《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引发的三起官司,刘春华无疑是最大赢家,他既在法律上确认了自己对油画的唯一著作权,又在无所有权、非法处置的情况下将油画拍卖获得巨款,还靠着“诉讼时效”的法律“漏洞”占有了拍卖所得,不受法律强制追回。

一幅毛主席经典画像,拍出605万天价,为何惹来3起官司

《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创作者:刘春华

中国革命博物馆存在重大明显过错,将国家所有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交给刘春华,导致“国家一级文物”流失到个人手中,流入拍卖市场。所幸的是,该画被国有的中国建设银行拍得,没有流到私人收藏家手中,否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将成为“民族罪人”。

透过《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的传奇经历,我们似乎能够看到数十年的历史演变。从爆红到冷遇,从雪藏到官司,这幅油画经过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气,充满了强烈的时代色彩,造成如此轰动,经历许多波折,这是包括毛主席本人、作者本人在内的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

时至如今,政治风气的影响已经逐渐消逝,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人民的肯定,因为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这幅油画真实再现了青年毛泽东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坚定自信的革命意志,是对一代伟人毛主席最好的怀念!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缅怀毛主席!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引发的官司以及法院判决有什么看法?欢迎在文末投票并留言讨论,期待发表您的高见!

你认为法院对《毛主席去安源》纠纷的判决合理吗? 单选 00% 合理,各方利益均得到维护 00% 不合理,刘春华是最大赢家 00% 不合理,国家遭到了损失 00% 其他内容,请留言 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sf1-ttcdn-tos.pstatp.com/obj/ttfe/site/pgc-fe-icon/mp_vote.css">

附:《毛主席去安源》大事记


1967年8月,《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首度展出;

1968年7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同时发表;

1969年9月,《毛主席去安源》被移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1980年7月,刘春华持证明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将《毛主席去安源》取走;

1995年10月,刘春华委托拍卖公司公开拍卖《毛主席去安源》,成交价605万元;

1998年8月月3日,中国革命博物馆向法院起诉刘春华,请求法院判令返还《毛主席去安源》;

1999年10月19日,集体创作者之一的郝国欣、李绍洲到法院请求确认该画为合作作品,著作权为集体所有,并认定刘春华侵权;

2001年3月15日,刘春华以确认作品署名权为由反诉李绍洲;

2002年4月1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所有权归国家,著作权归刘春华一人独有,其拍卖行为系非法处置,但鉴于诉讼时效已超出,法院依法驳回中国革命博物馆返还原画的诉讼请求。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悦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高悦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悦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