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什么节日(9月1号是军人的节日吗)

9月1日不是军人的节日

八一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

九月一日是利比亚国庆日、中国台湾——记者节、新加坡教师节和日本防灾日、希腊新年以及中国中小学生开学日。

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也就是说,这个节日在中国既有规定的时间“3月8日”,也有规定的名称“国际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起源于20世纪初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这些事件发生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很多国家,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战争、打破旧礼教、争取女性选举权、继承权、男女教育平等、工资平等、反对恶劣的工作环境、结婚离婚自由等等。比如,19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各地妇女代表聚集在当年名为“北平”的“北京”举行游行,就是为了抗议段祺瑞政府视女性为非国民,而不给予平等的选举权。起初,各国的妇女节时间并不统一,1921年9月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举行,为了纪念俄国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英勇斗争,会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国女工为纪念在一战中丧生的近200万俄罗斯妇女,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得到“面包与和平”,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沙皇专制制度随之被推翻。

前面说过建国之后,我们国家把妇女节定在3月8日,到了1975年,联合国也开始在3月8日庆祝国际妇女节,在很多国家这一天都是法定假日。在我们国家,女性在三八妇女节有半天假期,不过,并不是每个单位都会认真地执行。有些单位也会给女性发福利,只是这个并不是强制要求。

现在这个节日更多的已经是商家的“促销节”了,女性朋友会看着薇娅、李佳琦的直播,采购特价商品,虽然少了前辈们的魄力,但是能够享受和平生活,也是时代的进步。至于拿“三八”这个词骂人,大范围流传开来似乎是从港台电影之中,回想一下,脑子里就是周星星电影里的声音~因此,桔子原以为这是粤语中的说法,查了一下才发现,这似乎是源于闽南俗语,意思是行为不端的人。其来源是清末厦门、泉州等地驻有许多外国人,每逢三、八的日子,他们就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街头,有的开车在路上横冲直撞,有的拦劫强暴妇女,有的拿中国人当靶子练习射击,有的借酒发疯殴打路人……因此,中国人一见外国鬼子就说“三八鬼子又来了”,后来简化成了“三八”。也就是说这个词最早是对于外国侵略者罪行的恐惧和控诉,后来又拿来骂女人吗?两者联系起来是仅仅因为“谐音”吗?这个真的搞不懂。不过,如果生活中有人当面骂人“tmd”,就不要怪别人认定你品质低下,素质堪忧。“三八”这个词也是一样,拿来骂人或者阴阳怪气,惹对方不高兴、被对方看低也是没办法的事。

你好,我是乡村藕小妹,非常荣幸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因此,二月二也叫“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中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三月三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五月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六月六汉族和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又有多种异名,有尝新节、伏羊节、晾经节、晒衣节、洗晒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称为“六月街”、“六月桥”、“拜灶节”的,有的直称为“小年”,可见其隆重程度。

七月七:七夕节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现今习惯上也常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以同西方情人节相区别。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月九:重阳节农历

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谢谢阅读 乡村藕小妹

9月10号是教师节。提到教师我挺敬佩幼儿教师的,她们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2,3岁的孩子啥也不懂就送到她们身边,是她们教会了孩子独立,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孩子树立信心,她们才是最辛苦的园丁,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宝宝慢慢到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儿童,她们付出的汗水只有她们自己知道,所以我觉得她们是最值得尊重老师。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元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同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丁同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丁同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