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肠镜需要多少钱(怪诞行为学)

本文字数5475,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怪诞行为学》。


丹·艾瑞里,美国认知心理学和商业管理双料博士,年仅31岁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在 TED 的演讲,有超过780万次的点击。著有经典作品《怪诞行为学》,《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得到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赞赏和强烈推荐。


本书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会因为环境压力、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错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为,从而付出金钱、时间等代价。实际上,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理解非理性的原理,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确选择。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用行为经济学思维,详细分析非理性行为的发生现象、产生原因,并提出避免对策。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01、“非理性”的现象


书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


1、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比如说很多商家经常推出“第二瓶半价”的活动,很多人本来只需要买一瓶饮料,但看到了有促销活动就会想要购买第二瓶。我们自认为是占了便宜,但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只需要一瓶,结果却花了一瓶半的钱。


当我们看到了几种选择,大脑就立刻开始计算哪种比较划算,而忘了之前的需求。不仅对有形的事物,人们对无形的事物也一样。


比如感情、态度等也存在这种情况。并且,人们还倾向于比较那些容易比较的事物,对于不容易比较的,索性回避。所以很多时候,商家设好诱饵,人们就会乖乖吞下。


为了说明“非理性”的倾向有多可怕,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1993年,美国联邦证券委员会第一次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公布高管薪酬。本来是想通过这个举措,让公众监督,然后把高管工资打压下去。当时高管们的平均薪酬已经是普通工人的131倍了,这样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但没想到,这个举措适得其反。各位高管们,原来不知道同级别的薪酬,这一公布就有了比较,开始攀比,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攀比。结果反而导致了高管整体薪酬水平的上升。目前为止,他们的平均收入已经是普通工人的369倍,是公开前的3倍还多。


作者指出:对比带来的后果远远不止让人多买一瓶饮料。如果只关注对比对象,很多时候还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痛苦。


比如说,好多本来日子过得不错的人,在和老同学聚会以后会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不满。


他们会想:为什么中学不如我的人或者和我差不多的人,现在过得比我好?这种不满足,总想和人攀比的心态,往往会让人关注在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上,甚至让人的幸福感暴跌。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就算得了20万年终奖,只要别人都拿了21万,也会高兴不起来的原因。


2、“幼鹅效应”与“锚定”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幼鹅效应):


小鹅在破壳出来的一瞬间,会把出生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当做亲妈,一直跟在屁股后边摇摇摆摆。是不是有时候,我们也会把第一印象当做对比对象,来给之后遇到的同类产品定价。


再举个例子 ,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的价钱的时候,会影响到我们对同类产品价格的接受度。


比如说,如果你第一次接触到的咖啡仅仅是10块钱一杯,要是再看到15块一杯的咖啡,就很难接受。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咖啡多少钱,也不会在意这件事。

因为没有比对,也就不会渴望与过去的经验保持一致。就像我们习惯了15块钱的咖啡,再遇到同样价钱的咖啡,在掏钱的时候也就不心痛了。


作者指出,人的选择未必是真正偏好或者需求大小的反映,也未必能准确反映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决定行为的,很多时候是人对某种“对比”的记忆,而不是真正偏好。


很多商家就是看穿了人的这一点,用这一招推销商品。


比如:早期的“黑珍珠”刚刚被发现的时候,本来没什么价值。但为了增加价值,珠宝商就把黑珍珠和其他价格昂贵的珠宝放在一起。

结果,它的身价瞬间上涨数十倍。因为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同类商品的价值应该差不多吧?在这么想以后,之前看它暗黑,丑陋的样子,现在看上去好像也闪着诱人的黑色光泽了。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3、免费的诱惑


免费的魔力还会在很多场合发挥作用。


例如,你有没有在开完会以后,把铅笔、钥匙链、记事本等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尽管这些东西你以后用不到,多半要扔掉?


你有没有排在长长的队伍里(可真是够长的了),等啊等啊,只是为了一份免费的甜筒冰激凌?商店“买二送一”,你有没有为了那个“送一”而买下那两个你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拿免费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错。例如你在百货商场看到一箱免费运动袜,你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不会有什么坏处。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举一个例子:


假如你想去运动用品店买一双白袜子,就是后跟有结实的夹层,前面镶金线的那种。一刻钟以后,你从店里出来,手里拿的却不是你想买的那种袜子,而是另一双你一点儿也不喜欢的便宜货(后跟没有夹层,前面也没镶金线),但是它附赠一双免费袜子。在这个例子里,你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买回了你原先不想要的东西,这完全是免费的诱惑!


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的物品的价值大大高于它的事实价值。


为什么?这是由于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物品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但是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是不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可能做出错误决定,可能蒙受损失。


4、拖延症


有的人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还有的人有所谓的“所有权依恋症”,就是抱定“一旦拥有,天长地久”的观念,对自己有的东西,越看越喜欢,什么都不舍得扔,最后完全没法接受新鲜事物,跳不出“舒适圈”,变成“老顽固”。


5、选择困难症


还有我们可能最熟悉的“选择困难症”:总是希望留有余地,希望有很多选择,但又很难从中选出一个适合自己的。


对于这些现象,会使我们降低幸福感,极大的影响生活。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02、产生“非理性”现象的原因


1、受环境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研究证实: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身的理性过度自信,认为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做出理性选择和判断。但事实情况却是:人的理性很多时候,是依赖于环境的。特别是在不熟悉的领域,人往往没办法理智思考,而是让非理性替代,做出错误的选择。


比如,有很多人在知道自己要当众演讲的时候,就会害怕。到了临上台前,可能紧张得手脚冰凉,一趟趟地跑厕所。站到台上,发现下面那么多人盯着自己,可能头脑就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再比如:一大群朋友聊天,也相当于发言。这种情境下,听众未必就少多少。这个时候,我们面对的压力太大,外部的环境没有办法让头脑保持清晰,没有办法组织起语言,非理性就接管我们的大脑。


所以作者认为:“非理性”产生,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环境的。如果环境压力过大,往往就会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占据上风。


环境压力其实不止是当众发言这一种,周围人的行为举止也会给人带来影响。为什么人们会为了不值一提的赠品,排长队?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时已经有很多陌生人在争相排队去领赠品,他们的行为传递出“数量有限”的信息,我们可能潜意识里无法承受这种压力,就立即随大流排队去了。这也是很多小吃店在开业前请人来排队当托的原因。


2、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规范,一个是社会规范,一个是市场规范。什么叫社会规范呢?


比如说你去岳母家吃完晚饭后,你绝对不会付给她饭钱。再比如:你会很高兴帮邻居一些小忙,类似顺便帮他搬搬东西或是收收快递,但如果你还问你邻居要帮忙费,那就很怪了。这些都是社会规范在发挥作用,依赖道德的约束力,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而市场规范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种纯金钱交易,什么都是关于钱。


比如说,如果你要求一流的律师、医生降低工资来工作,他们很可能会拒绝你,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但是如果转成社会规范,你问他们:愿不愿意做免费的义工,大部分人都会欣然同意。


从社会规范到市场规范很简单。


比如,邻居要是提出给你一定的报酬让你帮他们收快递,你很有可能会同意。但是要从市场规范回到社会规范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的邻居一直都是付钱让你帮他收快递,如果以后他不肯再付钱的话,你可能就会觉得很别扭,甚至下次就不管了。


当人在遵守市场规范的时候,往往会太重视金钱而抛弃了社会规范里面一些美好的东西。


就好比,如果把市场规范强加在教育系统上,往往就会导致只重视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如果把法律系统和市场规范过多联系,就会导致社会治安水平的下降。


因为这么一来,警察打击犯罪的正义感,会被工资多少所取代。同样的,如果公司只在乎利润而不关心员工的福利,就难免会造成员工频繁跳槽。


因此,作者认为:“非理性”产生,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环境。如果环境压力过大,往往就会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占据上风。同时,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调节世界的两种机制,如果人在两种规范间打破平衡,也会导致“非理性”的产生。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03、如何避免“非理性”


在了解“非理性”的发生情况和产生原因后,怎样避免“非理性”对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做个聪明的人呢?


1、“预先干预机制”


作者指出实施“预先干预机制”。什么叫“预先干预机制”呢?其实就是给自己画一个底线,设定一个奖惩机制。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衡量,预防性医疗的效益都要高于目前的补救性医疗。预防就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但是进行结肠镜检查和乳腺透射是很受罪的,就算是检测胆固醇——需要抽血,也不好受。从长远来考虑,我们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做这些检查,但是实际上,我们总是从短期的方便角度来考虑,一拖再拖,明日复明日。


那怎么办呢?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由奥威尔小说意义上的“国家”对我们强制实行定期体检。


这一方式对我的学生是行之有效的,给他们强制设定期限会使他们得到好成绩。从社会角度来看,毫无疑问,如果有“保健警察”驾车呼啸而来,把那些拖延体检的人强行拉到胆固醇检测部门抽血化验,将有利于提高我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再比如,不管是上学还是上班,对我们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总会有一个时间限制。这就是一种“预先干预机制”。


但很多时候,由于自我控制困难,很多人还是会一再拖延。那怎么办?那就退一步,选择一种模式帮助你实现这种“预先干预机制”。


比如说,当你决定把每月工资一部分存起来,但可能控制不住自己。我们可以选择某一种理财计划,在发工资的时候直接从账户里扣除,存入理财计划。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2、“以非拥有心态”看待物品


作者指出,仅仅有“预先干预机制”是不够的,因为生活中还会存在其他“非理性”情况,比如的“所有权依恋症”,也就是认为“只要是我的,就是最好的”这种心理倾向。


比方说当我们要卖掉一个包包,我们满脑子想的可能是“这个包包可是当年我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而不是想到卖了以后可以买吃的。


因此,很多商家就抓住这种心态,推出“30天试用,不满意全额退款”。结果,当你把那张沙发拉回家,这就变成了“我的”,那就怎么看都好,舍不得放弃了。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指出运用:以“非拥有的心态”来看待物品,把交换的过程和你本身经历分开,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


当我们遇到具体的交易,该如何避免“非理性“呢?作者在这里特别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时刻警惕“价格安慰剂效应”。


什么叫“价格安慰剂效应”呢?作者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找了一批志愿者,来测试某种所谓“新型止痛药”,其实这种止痛药只是VC胶囊。


实验人员告诉第一批志愿者,这种药一片就要2.5美元,让志愿者先接受电击,然后再吃药后被电击,几乎所有人都说:吃了药就没那么痛了。


轮到第二批志愿者时,作者把宣称的价格降到了10美分,也就是几乎是免费的程度。试验结果:这时候,只有一半的人觉得止痛药有效。


价格确实对人起到了“安慰剂“作用,至少对于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其实无论是2.5美元,还是10美分,那种“新型止痛药”其实都没有发挥任何药理作用,但恰恰是它们的价格,就像“安慰剂”一样,影响了人的感官。人们的“非理性”判断认为:价格贵的一定会疗效好。


遇到这种情况,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清楚“价格安慰剂”的存在,然后要更多关注产品质量,不要只买贵的。


3、“对自己诚实”


行为经济学家研究证实:人几乎很少能在任何时候都绝对诚实,而这些导致不诚实的诱因,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人会在下意识里,对自己的不诚实行为,视而不见。


比如家里没有笔了,下班时就顺手从办公室拿一支回家。再比如一些企业为了保持高利润的假象,在财务账面上作假。这些事情都是开始于微小的“非理性”“下意识”行为,然后程度越来越强,逐渐演化成了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对普通人来说,人内心的诚实只在重大越轨行为的时候才被激活,拿一两根笔不会让心中的警铃响起。因为,拿的不是现金,不是钱。


因为我们擅长把自己细微的不诚实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们通常很难清楚地确定非现金事物对作弊的影响。例如,拿一支铅笔,我们可能推断办公用品是对员工的一部分补助,或者拿一两支铅笔之类的事人人都会干。


再比如,我们刷信用卡的时候,我们刷的不是现金,因此,我们无法产生警惕。


所以,为了避免“非理性”行为,对自己诚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把所有办公用品都标上价格、时常看看自己的账单,这些都是会让人在生活中受益的。


最后的话:


当我们我们了解了“非理性”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之后,我们可以看出“非理性”是可以预测的。


行为经济学是用案例来研究分析的学问,很多结论未必有普适性的,但本书所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都是有一定规律性和普遍性的。


了解这些规律,一方面我们可以防止自己“被套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和知识。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楠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金楠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楠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