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公司做个环评报告多少钱(做完这个环评)

前段时间刚完成一个研发实验室的环评,主要工艺为细胞培养、DNA/RNA抽提、纯化、PCR、检测等,会用到溶剂、试剂盒、细胞等,涉及多个类型的研发。细胞无毒性或感染性,为普通的商业化的细胞。这样一个普通的实验室研发项目,差点写到环保不可行的地步。


做完这个环评,写得最后差一点环保上不可行。想哭又想笑


其一,工艺方面细化到每一步、每个点都要进行详细的产污分析,每一步的废气收集措施等,包括微升级的溶剂使用都必须严格分析,包括使用、转移等;这种要求无可厚非但又毫无价值。高射炮打蚊子,真的环保吗?

做完这个环评,写得最后差一点环保上不可行。想哭又想笑

其二,让企业提供细胞来源证明文件,企业已经提供了细胞的种类或者名称了,并且很明确是无感染性、毒性的细胞;这还不行,要环评报告中明确如何确保无感染性。这……真吐血。这手伸得太长了,环评前面的事情要管(这个细胞又不是啥高精尖、很稀缺的玩意,怕企业运行时买不到??然后用其他有感染性的替代?),环评后面的事情也管(环评报告中能确保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细胞无感染性???)。找准自己的位子吧,要不位子要没了??

做完这个环评,写得最后差一点环保上不可行。想哭又想笑

其三,让反复论证废气收集的可行性。一般实验室的废气收集措施为通风橱、集气罩(万象集气罩)或者整体通风都是可行的,此项目的收集方式为通风橱和整体通风,并且也论证了换风次数了(15次以上)。

反复论证收集的可行性,如何保证企业实际运营时会打开收集风机而不仅仅让它作为摆设,应付检查;如何保证实验过程中门窗是关闭的。我感觉他脑里有一万个为什么?而我心中有一万个騲鲵马。此项目不采用集气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能无法说清需要在什么地方设置多少个集气罩,因为仔细分析起来很多地方都可能产生废气,比如你把A移到B。工艺过程扣得简直“扣死了”。

做完这个环评,写得最后差一点环保上不可行。想哭又想笑


其四,可能是疫情的原因,对细胞、组织等涉及微生物的内容简直是谈“微生物”色变,一个生物安全分析,弄了三页,还有差点把实验室的废物弄成医疗废物(以后再说吧)。

还好最终是通过了。来回修改了近十次吧,由于工艺细节较多、有些内容难以确定、心里烦躁排斥等原因,浪费了挺多时间。其实修改的时间较短,如何修改,猜测意图、如何使之满意等思考、判断、纠结的时间数倍于动笔修改时间。

对审批人员的印象:

整个历程下来,我一方面敬佩此人的敬业、严谨;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他的教条、呆板,甚至为了自己免责而近乎偏执的做法。这种做法我能够理解,但是不能认同。有多少审批人员,就是做着这种有理有据、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的日常事务,毫无必要地将企业、居民折腾地死去活来。

我的感受:

显然,这次报告的修改,无益于提高我的技术能力,即使有,对技术的提高也极其有限。拿着这个报告报送到其他审批部门的审批人员,甚至本部门的其他审批人员,我也不敢保证能"一稿过"(关于"一稿过",实践起来只能是个笑话,武无第二、文无第一,谁有自信把他的本子扔过来,看我能不能把意见提死他)。我相信,提出数十个甚至一页的修改意见还是丝毫不费力气的。环评报告编制几年后,技术上无法提高了。更多的需要是摸清、习惯审批老师的调性,写出他们喜欢或者顺眼的报告,这是一个比较悲哀的事情。

环评的最大问题

环评报告内容,经不起深层次的推敲,环评报告终究不是研究论文。而现实的矛盾是,一个评估报告(类似于可研、年度***计划),在项目处于近似虚无的情况下进行评价,审批人员的要求是写出精准的产排情况,同时明确各类工程设计,甚至环保工程参数设计。从一方面说,这个要求没有问题的,就是这个要求没有问题才最终成为了环评最大的问题。

就如法律规定人出门必须穿裤子,下面可能不会规定出门必须穿牛仔裤(明确什么裤子)、出门必须穿黄色的牛仔裤(明确什么延伸的牛仔裤),出门必须穿XL码黄色的牛仔裤(明确牛仔裤的大小,确定合适,要不路上步行过程中秃噜了怎么办,走光可太丢人了)、出门必须穿正规厂家生产的、XL码黄色的牛仔裤(确保合格,避免因为质量问题暴露)、再延伸你如何确定牛仔裤是合格的,如何确定牛仔裤厂家的合格证是合格的、如何保证在外时你不会主动脱掉牛仔裤……

深深地延伸下去,我只有一个想法,我死行吧?我死还不行吗?

其实上面只是让我们穿件衣服而已。

做完这个环评,写得最后差一点环保上不可行。想哭又想笑

审批人员和专家的问题

在顶部层面,在对环评不断简化的情况下,下面执行部门不断在加码。在报告表可以根据《排污许可技术指南》、《可行性治理技术指南》等提供的可行性技术,直接判断某个治理措施是否可行的背景的下,执行部门却反其道而行之,转而"探寻"更深、更细的"本质"问题;把环评涉及的内容都细化到近乎所有企业建成即违法的处境。这是最大的悲哀。

环评的深度

环评到底评什么?评环保措施的可行性?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还是说在初步设计确定的情况下,给企业环保管理要求?

环评要求什么样的深度,其深度的边界在哪里?有句话叫朋友之上、恋人未满。环评也一样,得有自己的界限。

关于界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点是,从工程上来说,合理的、成熟的环保工程默认可以达到某种处理效果的,而在环评上,默认是可以还是默认是不可以,这个很重要,这很大程度影响了环评的工作量。

比如集气罩,在满足相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是可以有效收集废气的;环评中有没有必要再深化集气罩的设计内容?

活性炭是可以净化有机废气的,环评中有没有必要再介绍活性炭净化的原理等内容呢?是吧,正常情况下使用活性炭治理可行。

喝水能解渴吧,正常情况下?能,我还解释我为什么喝水吗?水为什么解渴吗??

但是特殊情况下、污染较大,自动化较多,生产线不能随时停止等项目的环保工程可以深究、细化、分析可行性。一般的报告表有这个必要吗??显然有些人忘了设置表和书的初衷,初衷不是为了让他们格式不同,最重要的是让评价的深度有区别。

感恩复核专家

一根杠子杠到底的话,没有一个报告的深度和规范性符合要求,报告质量复核已经对我们开恩了(因为我相信肯定是有主要复核的问题目录的,不在目录的小问题都忽略了),毕竟通报的大部分还是真的有质量问题的。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同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金同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金同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