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门多少钱一盒(刘少奇逝世后)

刘少奇同志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是新中国的领导者和缔造者之一。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党、人民和革命事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9年11月12日6时45分,刘少奇同志的心脏停止跳动,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逝世后,妻子王光美和亲人曾先后多次向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无偿捐赠刘少奇同志生前的遗物,而这些遗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你知道吗?

刘少奇与越南主席胡志明的故事

1985年,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向刘少奇纪念馆捐赠茶几和礼帽,而这些物品,正是越南主席胡志明赠送给刘少奇的礼品。胡志明赠送的茶几,全部由铁木制成,四周有十个突起,底下由三根圆木支撑,看上去古典又富有时代气息。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而赠送的帽子,则是一顶灰色盔式礼帽,帽顶和帽檐是多层布帛拼接而成的图案,具有时代意义。这些礼品的出现,揭开二人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刘少奇和胡志明的第一次结识,是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刘少奇来到广州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工人运动。而胡志明当时正好在广州,创办越南革命青年特别政治训练班。他听说我党的运动,邀请刘少奇前往训练班给越南青年进行授课。

在课堂上,刘少奇侃侃而谈,专门讲述中国的工人运动。他精彩的演讲,给越南青年和胡志明留下深刻印象。演讲结束后,两人各自都投入各国的革命事业中。

1946年,胡志明当选越南主席,担负国家职责。1950年,胡志明秘密访问中国,向中国请求帮助,援助越南的抗法战争。对于越南方面的示好,我国非常重视。毕竟新中国刚成立,需要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当时正好是刘少奇招待了胡志明,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就胡志明的请求,我党决定由朱德,聂荣臻等人成立小组,专门研究此事的解决办法,同时向当时远在苏联的毛主席汇报这件事情,请求指示。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图|胡志明

经过我党领导同志的商讨,最终中央决定向越南人民提供全方面的帮助,援助受难的越南人民。为了办好此事,我党专门派出罗贵波作为代表,前往越南了解具体工作情况,做好援越准备工作。

后来,胡志明提出送21名越南青年来到中国学校学习,刘少奇根据中央指示批示同意,安排马列学院负责此事,并提出越南再派出30名青年,正好凑成一个班级。由此,越方和中国的友谊逐渐加深。

1952年苏共十九大,胡志明和刘少奇都在莫斯科参加了,两人经常聚在一起交谈,形同好友,结下深厚友谊。胡志明曾经多次来到刘少奇家里做客,留下合影。

1963年,美帝主义侵略越南,战争步步升级。为了表示中国对于越南方面的支持,刘少奇正式访问越南。越南方面为了表示欢迎,举办简单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胡志明发表讲话:“越南人民很早就盼望刘主席的访问。”

随后刘少奇也发表讲话:“感谢越南人民的热情欢迎,中越两国是长久的邻邦。无论是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里,我们两国总是相互支持,相互合作。”仪式过后,刘少奇和胡志明共同乘坐敞篷车前往主席府。

一路上,成千上万的越南人民夹道欢迎刘少奇等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当天晚上,越南方面特意为刘少奇的到来,举办盛大的欢迎宴会。宴会结束后,双方共同观看杂技团的表演,气氛非常热烈。此后,为了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胡志明多次来到中国进行访问。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图|礼帽

每次胡志明来到中国访问时,见到刘少奇就像多年未见的好友,非常亲密。在一次访问中国时,胡志明特意给刘少奇准备茶几和礼帽,作为礼品,送给刘少奇。虽然这些礼品在当时并不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但是表达两人深厚的友情,也代表当时中越两国的友谊。

毛主席赠送的小烟嘴

在刘少奇同志的纪念馆,放着一个特殊的物件,小烟嘴。它是1983年,王光美向纪念馆捐赠的物品,属于国家二级文物。此物品的构造极为特殊,上面是有机玻璃,下面是白色的金属。金属部分,附有伸缩功能,便于取出烟灰。

据王光美诉说,这个烟嘴是刘少奇以前经常使用的物品。物品的来历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它是毛主席赠送给刘少奇的。而毛主席之所以赠送烟嘴,是因为刘少奇有抽烟的习惯。

事实上,我党很多领导人其实都有抽烟的习惯,而且大多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因为在当时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形势严峻,国家领导人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举足轻重,十分重要,所以他们都习惯抽烟,让大脑冷静下来。

特别是在危险的战争年代,领导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每至深夜,难免困顿不已。而抽烟不仅能够提神,还能让大脑稍微冷静下来,于是抽烟便成为众多领导的习惯之一,刘少奇也不例外。每当紧要关头,刘少奇便会边抽烟,边慢慢踱步,思考重大问题,直到做出决策。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担任国家重要职位,决策国家大事,抽烟也必不可少。不管是批阅文件,还是思考国家大事,他总是习惯手里拿着一只烟嘴,慢慢抽着。如今在不少现存刘少奇的照片中,经常都有他在抽烟的场景。

这个习惯,在经济建设时期还好,一旦遇上条件艰苦的战争时期,资源难免会枯竭。例如刘少奇在安源路矿担任工人时,月薪是15元。当时的15元钱,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但是刘少奇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经常断烟。

然而短时间内,刘少奇又戒不掉抽烟的习惯,于是他将平时抽剩下的碎烟头积累下来,等到实在受不了了,就拿出碎烟头卷着纸卷抽。一次,保卫人员看见刘少奇又在抽碎烟头,很是不忍,便提前去领月薪,买烟给刘少奇抽。

刘少奇接到烟,看了看日历,感到很奇怪:“这个烟,哪里来的钱买的?”保卫人员知道,瞒不住刘少奇,便说出实情。刘少奇听后,严肃地说:“发月薪的日期是主任团共同制定的,我们都要严格遵守,要不然怎么管理?”

保卫人员听后,被深深感动。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前领过月薪。每当刘少奇的烟不够抽,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多买点烟,偷偷放在刘少奇的烟盒里,帮助他熬过那段时期。

还有在西柏坡时期,刘少奇每个月的津贴,除了一元用来交党费,剩下2元全部用来买烟。尽管如此,他也经常没有烟抽。因为那时红军战士的烟供应是有限的,刘少奇也不允许工作人员替他多领烟,于是经常少烟。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图|刘少奇

一次,刘少奇工作到深夜,烟又没有了。警卫人员见此,便给刘少奇买了一包瓜子,放在他的桌子前,让他解解烟瘾。夜晚,刘少奇发现瓜子,不仅没有感谢,反而严肃地问:“这包瓜子是哪里来的?不要乱花钱,能不花就不要花钱。以后不能这样。”

就这样,刘少奇节省地度过战争困难时期。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条件好点,中央领导大部分人都开始抽上大中华,唯独刘少奇抽大前门,偶尔抽恒大。而他坚持抽大前门,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节省。

一次商谈工作时,刘少奇来到周恩来的办公室会谈,工作人员立即送上茶水,烟灰缸等等。刘少奇说:“我要尊重你不抽烟的习惯,戒戒烟。”周恩来听后,从柜子里拿出罐装大中华,说道:“难得你亲自来一次,给你准备了呢!”

刘少奇呵呵地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一盒大前门,说:“你那个烟留着招待别人吧,我抽这个烟抽习惯了。我一家老小十几个人呢,亏得光美精打细算的。”说完,又抽起大前门。此时,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已经刻在刘少奇的骨子里。

除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刘少奇还保持着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优秀品质。一次,刘少奇来到毛主席的菊香书屋交谈。毛主席知道刘少奇爱抽烟,请他抽抽云南玉溪制作的云烟,说:“是云南省委的,很不错,不过放心,我已经从稿费里拿出钱,汇给他们。”

刘少奇恭敬地笑了笑,拿起一支云烟,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赞叹好烟。接着将手里的烟递给毛主席,替他打上火。然后他又从自己的口袋拿出大前门,开始抽。毛主席看见后,感触地说:“难得你建国后还是一直坚持抽。”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图|刘少奇

刘少奇听后,笑着说:“我也不是不想抽好点的烟,就是怕自己会抽好烟,抽上瘾。抽一次容易,后面不抽就难了。我好几次都想戒烟,但是一熬夜弄材料,就只能靠抽烟提神,欲罢不能了。”

还有一次,刘少奇在成都开会,秘书好不容易拿了盒云烟,让刘少奇抽抽看。毕竟是好烟,刘少奇一抽就喜欢上了。秘书见刘少奇喜欢,便说:“那就再弄一些过来吧。”刘少奇立即回应:“那一定要付钱,没有付钱,我可不要它。”等到秘书回来,刘少奇看了看发票,才拿起烟抽。可见,刘少奇一直坚持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

当时关于抽烟,有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抽烟戴上烟嘴,能减少烟对身体的伤害。毛主席深知刘少奇非常喜欢抽烟,于是便送给刘少奇一支烟嘴,希望能帮助减少烟对身体的伤害。这个烟嘴非常小,但是足以可见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

青少年时期的刘少奇同志

仔细了解陈毅,毛主席等人的年少故事,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热爱读书的少年。显然,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学习。更难为可贵的是,他们直至生命的最后,还在坚持学习。例如毛主席,哪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都在坚持阅读书籍。

而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之一的刘少奇也不例外。

刘少奇8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地方读书,开始求学生涯。刘少奇临走前,父母为他准备砚池,笔墨纸和课本,一起装在小书包里,让他背着上学。第二年,刘少奇转去罗家塘读书。后来,为了找到合适的老师,又先后上过几个私塾。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图|刘少奇使用过的砚池

在少年时期,刘少奇就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从小性格比较安静,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当时家里没有多少藏书,他便四处跑到同学和老师家里读书,或者从老师和同学那借来书籍,回到家里阅读。

一次,由于刘少奇读书太专心,连脚底的棉鞋被炭火烧着了都不知道。那是在天气十分寒冷的时候,刘少奇来到同学周祖三的家里看书。一进门,他就冻得不行,连忙对着被冻僵的手哈气,暖暖手。

周祖三的母亲见他被冻得不行,便端来一盆火盆放在刘少奇脚下,烤烤火,暖暖身。刘少奇伸出脚烤火,对周祖三的母亲表示感谢,接着从书架里拿出一本书籍,贪婪地看着。不知道过了多久,正在隔壁房间的周家夫妇突然闻到一股烧焦的气味。

这股气味,引起他们的注意。一开始他们以为是在房间里,便开始四处寻找,可找遍整个房间都没有找到来源。找着找着,周祖三的母亲突然想到刘少奇脚下的火盆,连忙冲进书房,只见刘少奇脚下的棉鞋冒着烟丝,但刘少奇本人却一点反应都没有。

刘少奇看见周母进来,还用疑惑的表情看着周母。周母迅速反应过来,移开刘少奇脚下的火盆,脱下刘少奇冒烟的棉鞋,使劲拍打,把火熄灭。此时,刘少奇才感知到自己的脚趾有些疼痛,一看,脚趾已经被烫得通红。

长大后,刘少奇在家里杂屋后面整理出一间专属自己的小书房。虽然空间很小,但是文房四宝应有尽有,并且这间房间距离厨房和堂屋都比较远,能避免噪音的干扰,也听不到外面孩子的玩闹声。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每次刘少奇回家,总是待在房间里,专心致志地阅读书籍。有些书籍,越读越喜欢,他就索性把喜欢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由于刘少奇阅读的书籍大多都是四处借来的,都有明确的还书期限,为了按时还书,刘少奇竟然彻夜不眠地读书。

他的举动被母亲发现后,母亲心疼他的身体,定下两点规矩,一是每天晚上只能添上半盏灯油,深夜不能再看,只能睡觉。二是每顿饭都要按时和家人一起吃,不能耽误。对于爱书如命的刘少奇来说,这两点规矩实在难以遵守。

但是苦于母亲的命令,不能不服从,于是他选择偷偷采取对策。上半夜,他就来到熊师傅的碾房里读书,借光,剩下半盏灯油便用作下半夜使用。就这样,刘少奇一读书就是一整夜,彻夜不眠,一直使用这个砚池。

经过好几年的刻苦学习,刘少奇的学识渐渐丰富起来,成为附近有名的人物。同辈们都佩服他的学识,长辈也称赞他勤学好问,知书达理,大家还给他取一个外号“刘九书柜”。

后来,刘少奇离开家乡去往外地求学,使用的砚池放在侄子家里使用,后被捐赠给刘少奇纪念馆。这个砚池,便是刘少奇勤学好问,学识渊博的证明,也代表刘少奇珍贵的青少年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的刘少奇

刘少奇曾说过:“我们所有的领导同志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依旧保持勤俭的生活习惯,他经常穿着一身羊毛衫,从来不曾更换过。即使要外出访问,他还是不要新衣服,打算穿着旧衣服出国。但是他的衣服很多都洗得褪色,领口和袖子也被磨破,不能穿去外国,只好添置几套新衣服。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即使身居高位,他也依旧保持勤俭的生活习惯。并且在生活里,他不仅对自己非常严格,对子女更加严格,不管是任何方面,都要注意节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如果衣服,袜子穿破了,他就会叫妻子王光美帮忙补一补,再继续穿。一件身上穿的衬衣,经常要穿到实在没办法继续穿,他才愿意更换新的。他的手帕被磨出洞,也不愿意换,毛巾中间破了,就让工作人员剪断,再重新缝补在一起,继续使用。

根据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生前根本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在家里就一直穿着一件深黑色或者灰色外衣,出国访问或者接见外宾,就穿着一套礼服。这套礼服,他穿了十几年,只要完成工作,回到家里,他就脱下礼服折叠起来,好好保管,等待下次使用,就这样,穿了十几年。

工作人员见他衣服穿了十几年,提出给他添置一件新衣服,但是刘少奇坚决不同意,工作人员便只好放弃。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他围着一条咖啡底带有素花的毛围巾,围了几十年也不曾换过。

1960年的冬天,刘少奇要去苏联参加国际会议。工作人员提出莫斯科天气非常寒冷,要用组织上给的置装费,给刘少奇置办一件大衣,但刘少奇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大家只好从刘少奇的旧大衣上拆下一条领子,加到另一件厚大衣上,交给刘少奇。刘少奇对于这件大衣,却十分满意,穿着去冰天雪地的莫斯科,留下告别留影。

刘少奇逝世后,妻子无偿捐赠他生前遗物,你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图|藤椅

在刘少奇的办公室里,一直都有一把藤椅,其他什么可以供人欣赏的东西都没有。一年里,刘少奇除了去开会,调查,接见外宾等等,很少出去玩,整天都坐在办公室里批阅各种文件和报告。

每天吃完早饭,刘少奇就会躺在这把藤椅上,阅读当天的报纸。据工作人员回忆,白天工作人员只要给他送来两瓶白开水,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必干,刘少奇便能在里面待上一整天。每天晚上,他也要工作至深夜。

如果遇上特殊紧急任务,刘少奇总要工作到深夜。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平时习惯工作到深夜,所以时常凌晨三四点就会请刘少奇去研究工作,这都是经常的事情。所以通常他都在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后,起身来到藤椅上,闭上双眼休息,沉静思考问题。

很多国家的大事,重大决策,刘少奇都是坐在藤椅上静静思索出来的。好像躺在这把藤椅上,刘少奇的头脑便能更加清醒。在建设新中国十几年间,这把藤椅一直陪伴着刘少奇。

这些都是关于刘少奇的日常物品,承载着刘少奇特殊的记忆。而每件物品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令人感动不已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刘悦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悦”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