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腹部彩超多少钱一次(以为是胃溃疡)

本文由小荷友@一栗投稿,经编辑整理发布,十分感谢这位病友的善意分享。

大家好,这里是“小荷相愈故事”栏目,发布真实的疾病故事,我是本篇文章的编辑朱青。

以为是胃溃疡,一月后确诊胃癌,原来是我漏掉了这项检查

确诊癌症那一年@一栗33岁,生活在上海,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2020年7月,@一栗因胃部不适就诊,由于原发癌变位置很特殊,经胃镜检查后并未找到病灶,好在之后她并未掉以轻心,跑了几家医院之后最终确诊。

在治疗期间,她通过自我学习,在治疗路上理清重重迷雾,最终明确了治疗策略,并总结出了一套对大多数人都具备才考价值的就医攻略,以星星之火,传递温暖。

在此之前,她做对了几件事情,为她之后的治疗,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对于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学习价值。

以下为@一栗的自述。

以为是胃溃疡,一月后确诊胃癌,原来是我漏掉了这项检查

因为肿瘤引起的疼痛,我只能在床上侧卧着,男友拉着我的手说:“我们结婚吧!” 我甩开他的手:“你有病吧!我不结婚!” 他说:“你看,不结婚的话看病我都不能替你签字。”我说:“我可以自己签!” 他红着脸眼睛再次拉住我:“我们结婚,这样谁都不能把你从我身边抢走了。” 没有鲜花没有戒指,也没有单膝下跪的仪式,从来没有料想过我是这样被求婚的。

回顾我的患病经过

2020年刚好是俗话说“三十三,乱刀斩”的年纪,果不其然,7月底确诊了胃癌晚期,伴随多发性淋巴转移和肝转移。

2018年3月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当时做了胃镜,胃是好的,吃药之后恢复,没有其他病史。

2020年6月下旬开始胃部不适,胃胀,7月初开始在上海中山医院消化科就诊,经过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取活检,病例报告未检测出癌变。

后来得知,我的原发癌变位置很特殊,长在胃壁外侧,不在胃壁内,所以普通胃镜观测不到,而且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好在虽然跑了多家医院做了非常多检查,最终确诊时间还算及时。

以为是胃溃疡,一月后确诊胃癌,原来是我漏掉了这项检查

很多朋友都在问,看你一直锻炼身体怎么也得癌症了呢?是不是一直不好好吃饭呀?是不是太拼了了不好好体息?

我想说,都不是的。 医生说,我的病可能和去年查出过幽门螺杆菌阳性有关(虽然去年就已经杀菌了),也可能跟直系亲属有癌症病史有关。

最重要的是,我的原发癌变位置特殊,所以之前的胃镜检查没有查出来,可能有耽误,运气不好。 写这篇,是想告诉大家,癌症的病因很复杂,并不是做到了规律生活就一定不会发病。

30岁之前最好能做到这几件事

说实话,我是不幸的,但也无比幸运,因为回顾过往,30岁之前,我的确做对了很多事,使得我的就医费用有保障,治疗过程相对顺利很多,获得了更大的生存机会,也给家庭带来了相对小的负担。

在这里,我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1.每年体检 我的直系亲属有癌症病史,癌症病因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是降低风险,所以如果各位小荷友有家族病史的话,要仔细查,有胃病史的小荷友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

没有在早期的时候体检査出癌症,和我的体检项目也有关系,我当时选择的项目比较简单,没有做腹部彩超,如果加了这项,可能就能提前查出来了。

所以建议去三甲医院自费做全套,预算在两三干。

2.缴齐五险一金 我们的医保是有统筹账户的,小病用自己医保账户的钱,大病就能用统筹账户的钱了,这能 cover绝大部分的大病医疗费用!

我第一次住院16天,化疗+各项检查费用总计两万多,最后自费付了2000。

而且,万一因病失业了,还能领失业补助,这些都能大大减小负担。 3.买重疾险 幸好我在28岁时买了保险,这次“重疾险”一次性获赔二十万(我算是买少了),“院医疗险”也有每天600的津贴,手术费用可以另外申请理赔。

这些跟医保都是不冲突的,建议重疾险在30岁之前一定要买!保额可以根据自己每年的花销预估,比如你每年的花销大致在10万,那么保额X5,在50万比较合适。

另外,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建议再加个“防癌险”,双重保障。

经济有保障,在大灾大病面前也是对家人和家庭关系的保护!

疑难杂症治病就医攻略

我先生是一个做事非常细致有条理的人,在我的治疗过程中挑起了大梁,我们的就医过程相对顺利,没有耽误治疗时机,我们把病友们经常问的问题和我们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希望可以帮到更多人。

1.做各项检查要等很久怎么办?

较复杂的病症,医生都会开多项检查,比如增强CT、MR核磁共振、PET-CT、胃肠镜等内镜、穿刺取活检等等。

在知名的三甲医院,每一项都需要等,经常被排到两周甚至一个月之后,而且等报告也要等很久,往往做完一连串检查报告到手一个月都过去了。

但如果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体力比较差了,等不了也跑不动,有什么办法可以加速吗?

首先,有车一族可以选择去在郊区设有分院的三甲医院。以上海为例,骨科最好的是六院,六院的临港分院人就特别少;仁济医院南院也相对东院西院人少。

这些分院和总院间内部系统都是通的,宁可单次往返车程远些,但可以省下一周的等待时间,而且方便停车,也不必人挤人排队,也跟着不那么焦虑了。

以为是胃溃疡,一月后确诊胃癌,原来是我漏掉了这项检查

2.怎么选主治医生?

在选主治医生前,要先基本确定你的病症是哪个科的。医院预检会指引你挂号,一检查下来,你的病症很可能要转另一个科室。

比如我一开始是胃痛,看的消化内科,转一番,最后PET-CT做下来才知道要去肿瘤内科。

每次基本确定科室后,有两个方法:最好是通过身边医疗专业朋友,问问他们我这个情况去哪个医院最好,本市哪几位医生最顶尖,最后再想想渠道是不是可以联系上其中一个,先打个招呼,这样看病的时候好沟通许多!

如果没有这些渠道,建议知乎或者其他靠谱的平台上看这个科室排名靠前的医院。

3.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不一样我该怎么选?

看病的时候医生经常会给你出些“两难”的选择题。比如“你这个情况要么开刀,但是开了也不保证不复发。也可以保守治疗持续用药,但这样肯定无法根治,你选一下。”

在确诊初期,我是鼓励大家多咨询几位专家医生的,多沟通,听听不同医生的治疗意见,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病情有全面了解,也能一再避免误诊的可能性。

然而,不同医生之间常常给出不一样的治疗方案(比如我刚确诊胃癌晚期的时候,我问诊过的两位专家医生一共给过我3个不同的治疗方案),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在这里我提供给大家几条思路:

(1)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不同方案的侧重点和优缺点;

(2)把自己的一些背景情况、最主要的需求和最大的顾虑排一下优先级,主动告诉医生,跟他讨论;

(3)不轻易更换已经生效的治疗方案;

(4)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再选治疗方案本身,而在选这个方案在执行时背后的整个支持体系。

拿我本人的案例案例来说,我刚确诊的时候,有三个治疗方案:

(1)我的主治医生A问我要不要进免疫疗法临床试验小组;

(2)A医生同时给我另外一个方案就是不进试验组,直接给我开了一套化疗+免疫疗法的方案;

(3)另一家医院的B医生给我开了另外一种化疗方案。

我当时的做法如下:

a.利用各种渠道,详细了解免疫疗法究竟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风险是什么?花费是多少?有多少概率能对我的病有帮助等等。也跟主治医生A和B反复确认。

b.同样的方式,了解清楚临床试验小组是什么,医生推荐我的这个试验小组是推荐了就能进的?有实验组就有对照组,我是不是其实不确定自己在哪个组?在对照组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我其实没有在用免疫药,对我来说风险是什么?

c.分别和A、B两位医生询问,这两种化疗方案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从以往与我相类似的病例看疗效数据、副作用大小、费用等等方面了解清楚。

最终我们分析下来,我的病情严重,没有手术机会,只能在肿瘤内科治疗,最理想的是通过药物让病灶缩小到可以开刀,或者全部消失。但是仅仅靠化疗,这样的概率只有5%,为了能加大这个概率,免疫治疗是唯一的机会(当时的基因检测还没有检测出我可以用靶向药)。

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方案二,一直治疗到现在,CT和MRI显示所有病灶都在缩小,身体状态也好了很多!

以为是胃溃疡,一月后确诊胃癌,原来是我漏掉了这项检查

现代医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对抗肿瘤的武器,各种临床新药、新疗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依然要面对治疗中的不确定性,只有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提升认知水平,分清楚哪种是最适合自己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相信终会迎来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刘楠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刘楠”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