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养殖种苗价格(从十年禁渔)

去年年底的白鲟灭绝事件,将热点“长江十年禁渔”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网络事件中,大部分人只看到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层面,就好比大家是作为观众在看一场体育赛事,国家和渔民才是选手,观众的责任和义务仅仅只是加油呐喊而已。可我们是不是该想想,这场比赛到底有没有观众?

反正有养殖业作依靠,野生资源能保住当然最好

相信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念,只要是能够养殖的,就肯定不会有灭绝的危险。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国人非常熟悉的鲢鱼,在美国更是家喻户晓,它们在密西西比河流域上蹿下跳,给美国人带去了不小的生态难题,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鲢在我们国内居然跟大熊猫的种群危险等级是一样的,出乎太多人的意料。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泛滥的白鲢居然是近危(NT)

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最新评估,白鲢的种群状态是近危(NT),跟大熊猫是一个级别,而我们更加熟悉的鲤鱼,更是比白鲢还要再高一个等级——易危(VU)。评估一个物种的濒危程度,并不只看野外种群数量,而是多方面评估的结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野外种群基因的多样性。种群基因的多样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物种娃娃鱼来解释。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野生动物种群危险等级

原本在上世纪濒临灭绝的娃娃鱼,一夜之间,因为养殖业又重新繁荣起来,这一度让人们对养殖业有了不同的看法,觉得养殖业虽然逐利,却也为生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实际情况从来不是它看起来的样子。因为娃娃鱼原本性成熟率就低,也就造成了人工养殖娃娃鱼的繁殖率比较低,再加上养殖场多为近亲繁殖,种群基因单一化明显,更加加剧了这一现状。为了缓解这一现状,一般养殖场都会通过引进(捕捉)野外个体来缓解基因库单一的问题,这个操作在业界被称为“复壮”。所以,基因多样性也可以简单称之为种群的“强壮性”,更多的野生个体,意味着更多的样的基因库,而更加多样的基因库就意味着种群有更稳定的繁殖能力和更强的抗风险(病毒等)能力。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餐桌上的娃娃鱼

我们再回到白鲢和鲤鱼的问题。先说白鲢。因为某些鲤科鱼类的洄游性,它们的繁殖非常挑剔,必须在特定的水流速度和温度下才能性成熟和繁殖。我国的四大家鱼都属于鲤科,而且都繁殖不易。平常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能发现,很少能见到怀籽的四大家鱼,反倒是怀籽的鲤鱼和鲫鱼比较常见。这是因为在一般的环境下,它们很难性成熟的缘故。我们平时吃到的四大家鱼基本都是由人工繁殖的种苗培养起来的,虽然在数量上非常繁荣,但是野生个体数量却是呈下降趋势。如果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得不到有效的恢复,那么很多优秀的基因都将消失,这对种群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人工培育的鲤鱼品种

鲤鱼面临的威胁又有些不同。它的繁殖能力太强也间接造成了它的困境。因为人工培育对鲤鱼的肉质和抗寒抗病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所以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人工培育的品种,比如知名的鲤鲫鱼、“三道鳞”等。而这些人工品种进入野生环境之后,不断跟野生种群杂交,污染了鲤鱼原本的基因库,这对鲤鱼种群基因库的冲击也是非常巨大的。

禁渔十年,势在必行

抛开各种专业的术语,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资源库,如果无鱼可捕,对淡水养殖业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养殖业的繁荣都是暂时的表象,谁也无法保证日趋单一的养殖基因库能够维持多久。如果没有了野生鱼类的原始基因库作为后盾,一场疾病,很可能让某一鱼种全军覆没;也有可能,某一鱼种一夜之间突然失去了繁殖能力;很多的未知我都无法预料,也无法承受。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八十年代捕鱼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

长江流域的渔业产出,从20世纪50年代的巅峰42.7万吨,骤降到了2018年的10万吨。这个数字咋看起来并不扎眼,但如果考虑到这个两个不同的时代所代表的不同捕鱼技术(强度),就真的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了。作为曾经的内陆水上牧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内陆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优质的蛋白质。如今,在明面上,养殖业早已取而代之并且大幅赶超,可实际上,最为宝贵的种源库还得是长江这样的自然水域。如果长江这一内陆牧场变成荒芜,对我们的粮食保障将是巨大的打击。

作为人类最后的水上牧场,海洋的状况也不乐观

如果长江荒芜,那么我们还有海洋,可如果海洋变成荒漠,我们将失去最后的依靠。在四百多年前,欧洲著名的学者雨果·格劳秀斯在他的著作《海洋自由论》中断言: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向全人类开放,自由取用。两百年之后,另一位知名的学者,《天演论》的作者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也继续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海洋如此广袤丰沛,人类绝无可能将它耗尽。

再过两百年,到了2007年,一本名为《假如海洋空荡荡》的书问世,让很多正在大快朵颐海鲜的人们呆住了。前文提及的两位先贤怎么也想不到,海洋正在被后人吃空。这本书的作者卡鲁姆·罗伯茨全面研究了人类对海洋不断索取的历史,得出了人类毫无节制的贪婪和盲目的乐观导致了如今的海洋危局的结论。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难道我们阻止不了自我毁灭?

其实根本不用这本书提醒,人类疯狂猎取海洋生物遭致的后果,早在1880年就初见端倪。欧洲的渔民发现曾经是如此富饶的纽芬兰渔场,在经历了各路人马500多年的开采后慢慢出现了疲态;曾经靠北海渔场的鲱鱼发家的荷兰,也陷入鲱鱼荒的困境当中。海洋早已经不再是昨天先贤们眼中的海洋。

虽然海洋资源在二战期间经历了短暂的休养生息,有所恢复,但战后渔船数量的爆发性增长和捕鱼技术的突破性升级,却将海洋加速拖入深渊。人们因为战后节节攀升的渔获量,而抱有的无知乐观很快就被击得粉碎。到1996年,全球渔获量在达到极限巅峰的1.3亿吨之后,就开始一路走低,任凭船只再怎么增加,捕鱼技术再怎么革新都无法挽回这一颓势。海洋真的扛不住了。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自然环境中的鲱鱼卵 图片来源网络

2016年,全球渔业总产量为1.7亿吨,其中海捕量接近8000万吨,剩下的大部分由养殖业提供。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再次拿养殖业当挡箭牌:就算海洋资源枯竭了,我们还有养殖业,再不济,我们可以人工放流种苗来恢复渔业资源。关于基因库这一点,在前文中就提到过了,就不再赘述。我们继续来聊聊水产养殖业。

养殖业首先是追逐利润的,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赔本的买卖没人会做。

海洋鱼类资源大体可分为四种:

1、已经顺利实现人工养殖且产量稳定可观的;

2、有一定价值但是人工养殖困难,被暂时或长期搁置的;

3、价值高,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削尖脑袋正在搞研究攻关的;

4、经济价值不高的或者野外捕捞数量还能维持的。

而大部分海洋生物,基本都属于第2种和第4种,也就是未被纳入养殖范围。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这碗再普通不过的饭,正在将鳗鱼逼上绝路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实现成熟养殖的海产不超过120种(包括贝壳类),而光中国近海的海洋物种就达20000种之巨,这如何覆盖得过来。金枪鱼这种庞然大物也正是因为日本人民爱吃且价值高的缘故,在近畿大学多年的研究下才成功实现商业繁殖。鱼类中的异类——鳗鲡,作为日本的国民美食,自然被日本重点对待。虽然日本已经破译了日本鳗鲡的繁殖密码,但至今仍无法商业化,尚在攻关中。而目前大部分还没被纳入养殖体系的大都不可能获得金枪鱼和鳗鲡这样的优待。可以想象,如果光靠养殖业,我们的海鲜餐桌将匮乏到何种程度。

饲料是养殖业的另一个需要依赖海洋资源的因素。根据绿色和平《中国水产养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研究报告》,我国2014年水产养殖业中有超过34%(这几年又提升不少)的种类需要以野生幼小杂鱼为主要(辅助)饲料,尤其是像高品质大黄鱼、石斑鱼这样的肉食性鱼类。而作为饲料的杂鱼,我们只能伸手向海洋里捞,如果海洋里无鱼,我们拿什么来喂养这些需要野生杂鱼来提升口感的养殖鱼类。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幼杂鱼的投喂比例在近几年有又显著提升

如果海洋真的被我们捕捞干净或者大部分主要鱼类枯竭,那势必将摧毁现有的海洋生态系统,而要重新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将会非常困难。海洋的生态系统,比淡水河流的生态系统复杂千百倍不止,光从物种数量上就能推断一二。特别是近海的珊瑚礁系统,一旦被毁,堪比恢复热带雨林系统甚至更甚。如果海洋的生态系统大范围崩溃,受到冲击的将不仅仅是我们的餐桌,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更是我们人类无法预计和无法承受的。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如果我们不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有所克制,那么我们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虽然既不是捕捞者,也不是决策者和管理者,但却是自然资源的最终消费者,是最责无旁贷的群体。在保护生态资源这场赛事上,我们并不是观众,相反而是核心队员。如何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和对人类繁衍负责,应该是我们每个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做,往简单了说,就是两个字:吃商。

何谓吃商?

智商和情商大家都非常熟悉,这吃商也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就是:懂吃。当然这里的懂,并不是懂得好吃与否,而是能够看透和理解食物背后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吃或者不吃的能力。

举一个鲨鱼的例子。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它的作用无可替代。它既吃肉食鱼类,又吃食草鱼类,起到了很好的平衡器作用,能够让生态系统稳定有序地繁荣。但因为东南亚的饮食传统,将鱼翅奉为珍馐,每年的消耗量惊人,这也就意味着对自然生态的打击惊人。根据2013年野生动物救援协会(WildAid)公布的数字,光香港地区,每年进口的鲨鱼鳍就高达1.1万吨。随着那句著名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宣传语,让很多人在了解了鱼翅背后的真相后,开始放弃食用鱼翅,那么我们就可说这些人的吃商提升了,简单明了。如果据此,你就想推断出提升吃商容易的结论,那就太天真了。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误捕的鲨鱼难逃被割鳍的命运 图片来源:dreamtime.com

▶摆在明面上的,并不是人人买账

不光是鲨鱼,其实很多耳熟能详的动物,比如鲸鲨、海豚、穿山甲等都被各类环境保护组织摆上了台面,打上了标语。按道理来说,提升吃商对于那些能够接触到动物保护信息的人群来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观念深植人心,很难凭借一句口号就土崩瓦解,而人们连改个习惯都需要耗费精力,就更别说改口味了。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鱼翅这类体现身份地位的食材不是轻易能够舍弃的,鱼翅贸易的继续繁荣就是残酷的现实。

而对于那些暂时无法接触到或者暂时还没有经济能力购买这类食材的人群,一般会选择忽略这些信息,等他们可以接触或能力购买之时,报复性消费在所难免。

▶发现隐藏的,更需要有心人

东海大黄鱼资源已经枯竭多年,好在养殖业能够实现人工繁育,我们还能吃到大黄鱼。因为人工饲料养殖的大黄鱼口感跟野生的口感差距太大,很多养殖户开始用海捕的野生杂鱼当做饲料来喂养大黄鱼。这种深海网箱养殖的大黄鱼肉质更接近野生大黄鱼,在高端市场颇受追捧。难道吃养殖的也有问题?还真是有点问题。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这么多鱼,只为满足口腹之欲 图片来源:绿色和平

从这张图就看可以看出,高端养殖大黄鱼的野生杂鱼(鱼苗)消耗量是惊人的,不用去研究饲料的出肉比,光想到这些被消耗掉的野生杂鱼(鱼苗)对海洋资源的打击就让人心惊。这还只是大黄鱼一个鱼种,以石斑鱼为主的养殖肉食鱼类都在以这样的形式不断消耗着大海仅剩的资源。因为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很多淡水养殖品种也以海捕小杂鱼为主要或者辅助饲料。这些每年消耗量惊人的小杂鱼,如果放回海里,将会是很多鱼类的食物或是长成大鱼,生态价值不可估量。

高端大黄鱼虽然还是小众产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大黄鱼主打的怀旧IP,这个小众市场正在慢慢培养起来。石斑鱼在国内已经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南方地区的婚宴酒席就少不了它,广东地区更是消费大户,想要靠抵制这些肉质出众的养殖鱼类是非常不易的。首先,要接受和理解养殖肉食性鱼类的不合理就需要花些功夫,再从理解到拒绝或减少食用频率,更是无比艰难。

鲎,作为一个跟恐龙一样古老的物种,如今在我国的形势不容乐观。沿海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它更加熟悉。作为长得不像食物的生物代表,却还是成为沿海各地人民餐桌上的常客。因为它行动不便,经常会被误捕,再加上繁殖地的破坏,国内的鲎种群岌岌可危。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不是它的生态价值,而是它的实用价值。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这个时候,吃必须让位与“用” 图片来源见水印

鲎的血液当中有一种特殊的凝固蛋白,在遇到细菌毒素时会发生反应,这一特性,使得鲎的血液制剂广泛应用于检测药品和医疗器具是否被细菌污染。原来我们抽血、打疫苗和使用各类医疗器械都离不开鲎血制剂的帮助。可因为国内鲎种群不断枯竭,我国只能从国外进口美洲鲎血制剂来填补空缺。跟拒绝肉食鱼类比起来,拒绝食用鲎更加简单,但是要获取鲎对社会的价值信息就相对困难。

另一个隐藏物种,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牡蛎。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是这种老少咸宜的优质食材,人们对它的社会价值知之甚少。首先,它是海洋的过滤器和清洁工。它们靠吸收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顺便也过滤了细菌,净化了海水,能够有效减少近海的富营养化现象,为我们带来洁净的生活环境。再者,它还是海岸的护卫。牡蛎们喜欢堆在一起,数量多了也就形成了牡蛎礁,而正是这些几近消失牡蛎礁,会在台风或是飓风到来时,减缓海浪对海岸的破坏。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纽约的餐馆、学校、社区等都参与到牡蛎计划当中来 图片来源网络

纽约港就是因为牡蛎被过渡消耗,而面近海海水浑浊富营养化和海岸破坏严重的困境。纽约的吃货们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并在2015年发起了把牡蛎还给大海的长期活动,计划将2800万只牡蛎放归大海。这就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吃商提升后的体现。

提“商”不易

但凡带个商字,想要提升,就非常困难。智商就不用说了,娘胎里带的。情商也是如此,看了很多书籍,听了很多讲解,临到实践,还不是摸头抓瞎。这吃商的看似就管住嘴,想要提升却也是千难万难。自己都管不过来,还管动物和生态?别逗了!可这吃商,又跟前两个商不同,事关生存,却是非提上去不可。

前文提及的长江禁渔十年和海洋荒漠,从人类生存的大义出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责无旁贷。可涉及到吃商提升,却又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等等,都千差万别,很难做到集体教育。动物保护组织的广泛宣传只能从基本理念上和明星动物进行宣传教育,很难做到细分和监督。吃商更多的,还是得靠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努力去提升。这里有几点建议。

①多看自然类纪录片

很多看《动物世界》长大的孩子,一般会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关注多一点。自然类的纪录片是最好的了解自然,获取各类环境问题和动物保护信息的最佳来源。所以,想要提升吃商,观看纪录片是首选。厌倦了电视剧,快餐电影,不妨打开一部纪录片来调节一下。没有商业广告、没有幕后、没有剧本,纪录片用最接近自然的方式来呈现野生动植物的日常,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又能跟家人一起分享,特别是我们的孩子。吃商提升当然也最好从孩子抓起。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年初刚刚上线的国产海洋纪录片《蔚蓝之境》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②可以关注各类环境保护组织的官方账号

很多不了解它们的人,会觉得环境保护组织只是会喊喊口号而已。其实它们在各个环境保护领域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然它们都是非盈利机构,但是为了维持运作,还是需要一些必要的商业手段,你可能会质疑或者不认同它们的运作模式,但不能否认它们的付出和所取得的成绩。全球知名的环境保护组织有: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野生救援WildAid、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它们在各个平台的官方账号来获取和掌握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讯和动态。

③少下馆子,少点外卖,多去市场,多下厨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疲于应对,自顾不暇,怎么还会有精力去关注自然生态?所以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尝试着去享受生活,而不是应付它。找个周末,下个菜场,近距离接触那些被我们吃到嘴里的食物,亲手挑选海鲜和水产,尝试跟摊主交流来获取这些食材背后的故事。只有真正了解这些食物和它们背后的价值,我们才能从内心出发,做出真正无愧于自已的选择。

从十年禁渔,到海洋荒漠!在生存面前,我们必须提升“吃商”

▲去过菜场下过厨才知道食物的珍贵

结语:吃商从来不是必杀技

吃商可能在一部分人来看,只是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一厢情愿而已,有时就连他们的吃商也会受到外界干扰而摇摆不定。可是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也就只有去提升吃商,提升那所谓的一厢情愿。也许在现阶段看似毫无用处,但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一厢情愿开始如野火般燎原,它的力量必会慢慢展现出威力,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需要这股力量。


参考阅读:

欧洲的鳗鱼苗走私流入中国,谁之过?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原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高原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原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