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金多少钱一克(金陵学堂)

“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软似绸缎,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这是对南京金箔锻造技艺最形象的描绘。

龙潭金箔,中华一绝,世界闻名。

而关于龙潭金箔也有一个神话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葛仙翁与吕洞宾携手云游四方,来到龙潭时,见供奉的神像没有光泽,细看原来都是泥塑的,打听后知道人们没有充足的金子为神像塑金身,两人遂商定为人间开创一个用金不多也能让神像发金光的饰金术,并事前约定好,各为一尊泥神像锤打金皮贴裹,谁先完成,谁就有权在此地接受八方香火。于是二仙各显神通,各把自身的金饰品拿出,铺垫在石块上锤打起来,他们打得浑身燥热,吕洞宾趁葛仙翁去江里洗澡的空儿,多打出许多块,葛仙翁后来忙中生智,将石块斜横起来,在石块的棱角顶上锤打起来,身上的黑长衫飘裹在金皮上也顾不得整理,不一会儿葛仙翁就超过吕洞宾,而且锤打出来的金皮又薄又光。原来由于锤面与石块的接触面变小后,金块受压力反而加大,加之黑衫裹垫,金皮受到约束,不易破损,故成形快、色泽亮。吕洞宾见比试不过,无奈之下拂袖去了浙江,而葛仙翁就在龙潭一带传授起打金箔的工艺。此技术随着后人的不断改进,黑长衫裹垫工艺被乌金纸取代,金皮越锤越薄,从此就有了名字叫“金薄”,后来又改称“金箔”,随着佛教在国内兴起,金箔就成了佛像饰金材料。

龙潭艺人将传说视为神灵,曾在老镇“上街头”位置建“金箔祠堂”,将葛仙翁作为金箔技艺的开山鼻祖来供奉。

“中国金箔城”的荣誉是对中国最大的真金箔生产基地、世界五大金箔生产中心之一的南京江宁以及龙潭金箔的最佳肯定。

而龙潭金箔就缘自龙潭镇

龙潭镇

位于南京市东侧,距离南京市主城区约30公里,龙潭镇现已划归南京市栖霞区管辖;由于龙潭镇原属于南京市江宁区管辖,所以,龙潭金箔有时也被称作“江宁金箔”。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龙潭,江宁金箔的发源地,至今已有2500多年生产金箔历史,包含江宁金箔的龙潭金箔,目前集中着全国70%、世界60%的金箔生产量,从事金箔行业的企业有180余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年创工业总产值15.6亿元,且每年都在递增。经国务院授权,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命名南京市的江宁区为“中国金箔城”,这是继山东招远定名“中国金都”、河南灵宝定名“中国金城”、贵州黔西南定名“中国金州”后的又一城市殊荣。

产品种类多

狭义的龙潭金箔或江宁金箔,特指龙潭或江宁生产的纯金箔;而广义的龙潭金箔或江宁金箔,则包含所有的金属箔类。如纯金箔、纯银箔、仿金箔(也叫“铜箔”)、仿银箔(也叫“铝箔”)、食用金箔、彩色箔、合金箔等。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其中,98纯金箔和仿金箔用途最为广泛,适用于任何装饰贴金。如:宾馆酒店大厦、寺院佛像庙宇、仿古园林建筑、现代豪华装修、大型雕塑、豪宅家私、牌匾楹联的装饰工程贴金以及金箔画、金箔书、金箔邮票、金箔墙纸、金箔装饰面板、金箔瓷砖马赛克、贴金餐具茶具果盘花瓶玻璃盘、贴金工艺品、金字招牌的*等;龙潭金箔或江宁金箔的贴饰不仅应用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更遍及世界各地。

另外,食用金箔(也叫“高纯度金箔”),多用于*、酒类、糕点、咖啡、茶、火锅、料理、调味品、化妆品、入浴剂等各种高档食品、用品的*成分,可提高商品档次,增加喜庆气氛,又能延年益寿,美容驻颜。当然,高纯度金箔同样可用于超豪华或特需金艺产品的装饰贴金。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当代金箔按照黄金成分和规格分类,金箔的品种有:紫红(99金箔)、大库金(98金箔)、小库金(98金箔)、小赤金(88金箔)、中赤金(77金箔)和大赤金(74金箔),以及银箔做的清金(一淡烟)和淡金。

贴金艺人都清楚库金质量最好,好在色泽经久不变,适用于外檐彩画用金,大赤金质量较次,耐候性稍差,经风吹日晒易变色。而各地的地理气候也对用箔有着不同的要求,西藏地区藏民喜好在建筑上贴金,除民族习惯外,还由于西藏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少,无论金箔还是银箔都不易氧化,即便是铜箔,只要在箔上进行一些处理,仍不易氧化。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按照金线的分类,有细金银线和粗金银线之分。细金银线是用人造丝、60支棉纱、42支棉纱与金银皮搓捻而成,粗金银线就是多股金银线,其中有二股金银线(行称小46)、三股金银线(行称中46)、四股金银线、五股金银线(行称大46),粗金银线按颜色还有紫古铜金线、红(绿)花金线。粗金银线是用32支棉纱与金皮搓捻而成。细金线、细银线、扁金用于云锦织造中,而粗金银线供戏装和刺绣用。

历史沿革

2006年,龙潭“金箔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无锡灵山大佛、南京栖霞寺、华西村,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均有龙潭出产的“南京金箔”。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龙潭金箔已有1700年历史

从第一张金箔的诞生到今天,时间过去近1700年。据资料考证,南京的金箔工艺始于东晋。南朝宋·山谦之《丹阳记》等文献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由于云锦织造大量使用金线,南京金箔产业在龙潭地区迅速发展。清末龙潭地区从事金箔的业户有四五十家,从事金线的生产户也有三五十家。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1975年在南京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金陵金丝的物证。定陵孝靖皇后寿衣表面的缠枝莲花绣于红色缎面之上,红色缎面上还蒙着一层薄纱,各色的大朵莲花全部绣于薄纱之上,这便是“妆花纱”的传统手工绝技。所有莲花皆有金丝勾边,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

这是用整张金箔覆在背后,然后划成金线一一勾出而成,1厘米宽的金箔被划成22根金线,此件小袄用金箔长8米,制作时衣里上共有1.76万根待勾的金线。据《故宫志》记载:明清故宫及皇室龙袍锦衣所用金箔产自于江宁。清东陵慈禧陵墓铭中也记载着:“……金箔出自江宁。”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今天,如果想细数金箔历史,还可以免费走进龙潭民间的金都金箔博物馆。博物馆面积有800平方米,内设金箔技艺厅、打箔机展示厅、乌金纸技艺厅、传统真金线技艺厅及金箔艺术品展示厅,共陈列馆藏品1000多件。

沿用古代传下来的十几道工序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椎”,即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

在龙潭、江宁等地。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金箔的生产过程后来仍延用古代传下的十多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锻制过程系用真金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这些过程分别为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

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黄金由于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两(31.25克)纯金可捶成万分之一毫米厚、面积为16.2平方米的金箔。一克黄金可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厚度为0.12微米。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金箔技艺最核心的乌金纸秘方,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锻制金箔时,要用乌金纸包好金片,通过几万次锻打制成15厘米见方、0.12微米厚的金箔。这就要求乌金纸耐冲击、耐高温、薄而不破。乌金纸保证金箔质量,而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有两个人掌握。这种纸产于浙江上虞、富阳一带,以当年生的嫩竹为料,经过5个伏季即夏天的浸泡,沤烂后制成,又称“五伏纸”。

龙潭金箔带给世界辉煌

“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软似绸缎,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这是对南京金箔锻造技艺最形象的描绘。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冶炼、打制等多种技艺,旧时老艺人将金箔业分为五行,为拍叶、装沾、打箔、出起、切箔。经过前人的总结,当代南京金箔业将金箔锻制过程归纳为十二道工序,这一过程神奇微妙,使金块变为薄如蝉翼的金箔,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真正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绝。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今天,一种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更加耀眼的金色,以只有0.1微米左右的厚度和更加强劲的力量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它扩展到建筑、工艺、装饰、化妆等多个领域,走向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埃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源于龙潭的南京金箔正在给世界添加更多的金色,更多的光彩,更耀眼的辉煌!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小伙伴想观看更多精彩节目请登录www.njstudy.com

(南京学习在线-首页-金陵学堂

「金陵学堂」薄如蝉翼、轻如鸿毛—龙潭金箔

本文部分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本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simi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原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高原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原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