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手术需要多少钱(体检查出囊肿)

体检报告中,经常会看到“囊肿”两个字,比如肝囊肿、肾囊肿、卵巢囊肿等等。很多人一看到囊肿就慌了,害怕是肿瘤。

事实上,囊肿与肿瘤有本质上的差别,两者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囊肿也不容忽视,如果任其自然发展,确实有可能引发癌变。曾有媒体报道,39岁的演员李楠就因为卵巢囊肿病变,罹患卵巢癌去世。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囊肿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肿瘤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不同部位查出囊肿,又该如何应对?


一、囊肿≠肿瘤,两者差异巨大


1、囊肿和肿瘤的区别

囊肿,说白了就是一个“水泡”, 由囊壁和囊液组成。多生长在人体或内脏表面,呈圆形,边缘比较整齐光滑,跟周围的组织连接比较少,且表皮颜色与皮肤类似。一般多为良性组织。

而肿瘤则是一团“实心的肉”,是在某些因素刺激下,脏器发生病变,局部细胞增生的结果。肿瘤又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前者一般生长缓慢,定期复查、积极治疗就不用过分担心;后者则是人们常说的癌症。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2、囊肿一般不会变成癌,但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由于癌症的发生需要细胞突变作为基础,而囊肿内部是无菌液体,缺少可供癌变的“原料”,所以,囊肿一般不会变成癌但也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只是比较低。

发现囊肿也不能放任不管,否则如果囊肿长大,压迫到周围器官组织,就会影响相应脏器功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肝囊肿过大会压迫肠胃胆管,导致消化道疾病;肾囊肿过大会压迫尿道,导致尿痛等。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针对临床常见的各种囊肿,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二、肝囊肿,约95%不用治

但超过5cm需警惕

肝囊肿是临床上比较的常见良性疾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

1、肝囊肿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之分

先天性肝囊肿受雌激素影响,多发于40~70岁女性,相对更常见;

获得性肝囊肿受寄生虫感染等影响,多发于畜牧业地区人群,以及30~50岁男性。这种类型的肝囊肿相对更危险,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2、肝囊肿超过5cm需切除

如果肝囊肿较小,不影响周围组织器官,无症状,一般只需定期检查即可。有数据显示,肝囊肿的全球患病率约为4.5%~7.0%,其中约95%的人不需要治疗!

但若肝囊肿直径超过5cm,就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需到肝胆外科就医,遵医嘱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3、预防肝囊肿,至少做到这2点

①不乱用、乱吃可能含有雌激素的产品:雌激素需要在肝脏灭活,盲目使用含有雌激素的产品,可能造成体内雌激素紊乱,增加肝囊肿风险。对于需要补充雌激素的人群而言,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②尽量不吃淡水生鱼片:淡水生鱼片中可能存在肝吸虫——囊蚴。它可以寄生在肝胆系统,产生毒素、分泌物,从而损伤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肝囊肿、肝硬化甚至肝癌。

另外,日常可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不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防止肝囊肿出现继发感染,还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再生,保持健康肝脏。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三、这种肾囊肿可能变成癌

定期检查、及时干预很重要

肾囊肿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年长男性,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1、肾囊肿常无症状,但这种可能癌变

肾囊肿直径一般在2cm左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若囊肿过大,压迫到肾脏组织、尿路等,就可能引起尿路阻塞,还可出现腰腹部间歇性隐痛等。

肾囊肿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其中,单个肾囊肿极少发生恶变,而多发且增厚的肾囊肿则有可能发展为肾癌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多发肾囊肿≠多囊肾】

多发肾囊肿和多囊肾,并非是同一种疾病,不要混淆了。

多发肾囊肿是肾脏长出了多个“水泡”;而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肾病,常累及双侧肾脏,不论是肾脏的体积,还是内部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且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也会持续下降,最终可由慢性肾衰竭转为尿毒症。


2、查出肾囊肿,应该怎么办?

单纯性肾囊肿进展缓慢,对肾功能和周围组织影响不大,所以一般无需治疗,每半年到一年复查即可。若查出囊肿直径变大,超过5cm或压迫了周围组织,则需及时干预。

一般,对于5cm≤直径≤10cm的囊肿,通常采用吸液+注射硬化剂的手段进行治疗;对于直径≥10cm的囊肿,常需手术切除。但具体需遵医嘱。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由于肾囊肿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因此也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但所谓“邪不干正”,只要免疫力强,身体好,疾病的发生率自然较低。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强健的免疫力


四、胰腺囊肿别大意

部分也可能癌变

胰腺囊肿多数无症状,很多人都是无意间查出来的。但部分囊肿较大者,可出现腹痛、腹部包块、消化系统症状,或因胰腺实质性病变而引起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等。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1、胰腺囊肿有多种类型

胰腺囊肿有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囊性肿瘤之分:

◎真性囊肿:起于胰腺内部,包括先天性单纯囊肿、皮样囊肿、潴留囊肿、多囊病等,其体积通常较小,但若体积较大则需手术切除,一般不会复发

◎假性囊肿: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或胰腺损伤后的并发症,胰腺中血性或炎性渗液外溢,刺激胰腺周围的腹膜,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将其包裹而形成。临床上最为多见

◎囊性肿瘤:又有囊性腺瘤和囊腺癌之分,囊腺癌本身就是恶性肿瘤,而部分囊性腺瘤可能恶变成囊腺癌,可以看作是癌前病变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2、胰腺囊肿可能癌变,但不能随便切

一般来说,大部分胰腺囊肿是良性的,但也有约10%~20%的胰腺囊肿可能发生癌变那能否都一刀切了永绝后患?不能

目前,虽然手术是治疗胰腺囊肿唯一可行的办法,包括囊液引流、囊肿切除。但具体做不做手术、做哪种手术都要医生定夺。由于胰腺位置特殊,如果盲目切除囊肿,反而可能出现感染、脾及胃肠损伤、糖尿病、消化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得不偿失。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3、预防胰腺炎,降低囊肿风险

前面提到,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假性囊肿,其多与胰腺炎有关。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饮食、暴饮暴食等,预防胰腺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胰腺囊肿的发生率。

①避免高脂饮食:高脂饮食会引起甘油三酯升高,其可能在胰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大量游离脂肪酸,没能与白蛋白结合的游离脂肪酸具有很强的毒性,容易损伤胰腺,引发急性胰腺炎。

②坚持吃早餐: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便于细菌繁殖,并促进胆结石的形成;一旦发生胆结石梗阻,很容易引起胰液反流,或胆汁进入胰腺,诱发胆源性胰腺炎。

③补充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其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缩短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减少身体对脂肪的摄入,降低胰腺消化脂肪的负担,保护胰腺健康。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五、女性卵巢囊肿多发

满足4个条件,考虑切除

卵巢囊肿,好发于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即20~50岁之间。不仅与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也有约20~25%的卵巢囊肿患者有家族史。


1、生理性囊肿,可自行消失

生理性的卵巢囊肿,常与女性的月经生理周期有关,如:卵(滤)泡囊肿、黄体囊肿。

一般来说,生理性囊肿直径<5cm,大多数会自行消失,通常随访观察3个月即可,无需用药。但若伴随不适症状,则应及时就医。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2、病理性囊肿可能癌变,需密切观察

一般来说,若3个月经周期后囊肿仍持续存在,则称为病理性囊肿。它又有肿瘤性质和非肿瘤性质之分:

◎非肿瘤性质的卵巢囊肿,以巧克力囊肿为代表,发病率为10~15%,多数良性,很少发生恶变

◎肿瘤性质的卵巢囊肿则有良性、恶性、交界性(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3种。其中,良性与交界性的卵巢囊肿,均可发生癌变,不过几率仅为1~10%左右。但若囊肿短期内迅速长大,则癌变可能性较高。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若病理性囊肿直径<5cm,且复查过程中没有长大的趋势,考虑为良性囊肿,可先随访观察。但若囊肿满足以下条件,则需考虑手术切除:

直径>5cm,持续半年不消失或伴有长大趋势;

直径>6cm,一般需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验;

如果囊肿为实性,则不论大小,都要考虑手术切除。

绝经后女性出现卵巢囊肿,一般恶性的可能性较高,可能也需要手术切除。

注意:以上指标仅供参考,具体是否需要手术应遵医嘱。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3、日常呵护卵巢,保持激素稳定是关键

预防卵巢囊肿,除了保持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好习惯外,最重要的是不乱吃药、保持良好情绪,以免扰乱卵巢功能,增加病变风险。

生活中也可适当多吃黄豆及其制品,有助于双向调节雌激素,对保养卵巢有一定好处。另外,适龄婚育也有助于卵巢健康。

体检查出囊肿,切还是不切?这些囊肿有“癌变风险”,需考虑切除,别等严重了才后悔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原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王原华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王原华”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