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哪些国家获得其它国家转让的坦克技术)

其实,今天的中国人都认为坦克是一战时英国人发明的,有说是英国中校或是丘吉尔发明的,但全错!而坦克是美国拖拉机厂老板惠灵顿发明的,他将图纸卖给了英国人,但英国人剽窃了他的技术却没付钱,最终惠灵顿学了一回***!我这里有完整的收藏资料,什么时候有空,我在头条《悟空问答》中写上一篇长文,详细回答一下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军事常识,让中国新一代低智商长长见识是也!

坦克是由英国的斯温顿中校提出,由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亲自领导研制的。发明坦克的原因:

1、战争需要。一战陷入僵局,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僵局,所以有了坦克的构想。

2、科技达到。一战时期,科技上已经有了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冶金技术、传动等相关技术,研发坦克是水到渠成的事。

3、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金钱的支持)。

像坦克、航母这样的大型发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强力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坦克正是有了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全力支持,才被发明了出来。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由英国制造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一战”的索姆河战役。 当时制造坦克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破双方相持局面,突破敌军战壕!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的弯路那是相当的多,可谓一步一个坑。

一不小心就卡住的“越障车体”

坦克最早的“歪路”是“车体越障”,这是法国人在“圣沙蒙”等坦克上进行的一次错误示范。

当英国人的坦克在战场上扬威之后,法国人也设计了自己的坦克,但法系车们造型相当奇葩,比如“圣沙蒙”坦克,它给设计成了一个大车身小底盘的结构,法国人认为这种车体的宽沿能够辅助坦克在壕沟里越障。

但事与愿违,圣沙蒙在战场上成了动不动卡坑里的二***,作战效能相当低下,再加上车体巨大转向迟钝,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靶子,最后干脆不敢上前线了,只能蹲在后方当做自行火炮使用。法国人也随后开始了新坦克设计,由此诞生了雷诺FT等经典。

移动的“钢铁碉堡”

当英法疯狂发展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对坦克这种新生事物产生了一点点兴趣,他们开发了一款“A7V坦克”作为试水之作。但是很显然德国人此刻对坦克的发展趋势还有点茫然,他们将坦克理解成了“移动的钢铁碉堡”。

所以A7V坦克被设计成车体庞大、移动龟速的奇特造型,这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仅有的自研坦克(还仿制过英国车,尝试过其它不靠谱设计),只生产了22辆战争便结束了。

A7V最大的特色是30吨的重量,但它们都是死重,并没有多少被反映到装甲厚度上去。因为是“移动碉堡”,所以A7V的标准载员有18人之多,像***炮楼一样。这18人里作战人员12人,大部分是机***和炮手,它们来自步兵部队,而机修兵、驾驶员则来自工兵部队,然后德国人还给坦克配备了专门的通信兵和军鸽,有的车还配备了号手、炮兵旗手等单位,人员可以膨胀到23人以上。

这种坦克缺点相当明显,它越障能力奇低,大多时刻只能沿着道路缓慢行进,过多的人员也没有带来战力提升,反倒让车内环境恶劣无比,乘员被油烟、高温整得昏迷的事件比比皆是,庞大的车体也没带来装甲的加成。

不过A7V坦克并没有让德国工程师止步,他们默默的抚摸着油纸包,随后又开发出了120吨的K-WAGEN坦克,它携带了4门77mm火炮和7挺马克沁,长度达到了13米之巨,但最高时速才7.5km/h,说是龟爬都给面子了。

K-WAGEN这种不现实的设计让德国吃尽了苦头,截止一战结束仅生产了两个底盘。

二战的德国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的坦克终于走向了堆重量的不归路,虎式、虎王、狮式这些还能说的过去,但“鼠式坦克”、E100这些可就彻底不靠谱了,他们忽略了战争的规律,病急乱投医,一味强调重炮+巨型车体的设计思路,连“P1000”这种傻瓜策划都敢上马。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德军的超重型坦克成了一出历史闹剧,任何性能都要与战场需求、战争战略、工业能力、实际科技能力相匹配,否则就是祸国殃民。

令人无语的滚动式坦克

滚动式坦克可以说是坦克发展史中最歪的一条科技树,幸好人们没有真的将之点开。

历史上美国、德国、英国、苏联都曾经在不同时期策划过这种怪异的坦克。

早在德国A7V坦克之前,汉莎公司就已经在1917年贡献过一份“Kugelpanzer”图纸,并且造出了实物,“Kugelpanzer”就像个在地上滚动的大碾子,可以快速的滚过敌军堑壕阵地,并且用车载火炮进行轰击。该项目在与A7V的竞争中落败,其“实物”后来也被证实就是个虚有其表的汽车。

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Kugelpanzer”的实物了,但苏联人1945年从满洲里的日本人手里缴获了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它被认为是“Kugelpanzer”的同类技术,是德国与日本技术转让的一部分;现在这个球被放在莫斯科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览,被称为“Item 37”。

不过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最早的滚动坦克其实是他们的工程师亚森·帕尔在1916年5月设计的,它通过两个球形外壳拼合而成,可以滚动式前进。战后的1919年,美国人也连续拿出了几个球型车辆设计,他们称之为“滚动式拖拉机”,拥有“改造成坦克的潜质”,但最终美军没看上。

最疯狂的是苏联人,都到1941年了,苏联专家居然给斯大林上了个“球形坦克”的计划书,要求国家提供研发资金。当时苏联的局势并不好,斯大林当然不批准,于是这帮专家自己硬是想方设法凑了一个像行走的碾子原型机,但它只能以10km/h的速度前进,武器是小口径的机关炮。但也有许多资料表示这东西就是个不靠谱的动力模型,是专家们头脑发昏的产物,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伊万们在球形坦克后并没有消停,又有不怕死的拿着“巨型滚动坦克”方案找斯大林伸手要钱,这东西重达百吨,由一个横轴联动滚动前进,塞满了几枪大炮和堡垒,最高重量可达上千吨,开动起来可碾压一切,然后还能像六神合体的雷霆王一样解体,拆卸出单个的移动碉堡作战。

不用说,如此抠脚的方案当然是被打进冷宫,斯大林没毙人都算有涵养吗,有功夫造1000吨的压路机,10000辆T34早杀上前线了。

这里多说一句,现代仍然有不少抠脚专家将滚动坦克当做未来发展方向,坚持认为这种结构大有可为。

多铆蒸刚的多炮塔神教

如果说滚动坦克还只是一个构思,我们无凭无据对它进行非议,那么多炮塔神教则是实打实的歪脖子科技树,这种技术曾被视为坦克的发展之路,结果却越走越黑。

实际上早期的坦克几乎都是多炮塔神教的教众,当时的战争理论还不存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概念,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坦克是步兵的支援工具,所以坦克的火力必须依托步兵展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坦克其实变成了大号的步兵战车,也促成了更利于发扬火力的多炮塔车型的发展。

多炮塔坦克能够在推进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扬火力,形成步兵阵线的运动式支援,压制作用极大,但相应的,多炮塔坦克的武器系统会占用大量的死重,也让坦克体型被放大,还挤占和拖累了发动机能力。当时的人并非没思考这些,但在“坦克是步兵的支援”思想引领下,步兵坦克并不需要速度,更不需要坦克VS坦克的坚甲利炮。

不过,多炮塔坦克潮流最终还是在二战前夕消亡了,像苏联的T-28中型坦克,在39年的苏芬战争中遭遇了非常尴尬的“37mm灾难”,被芬军的博福斯37mm炮打得痛不欲生,甚至许多25mm的哈奇开斯炮都能消灭它们。在500米的距离内,T-28显得极为脆弱,冬季战争中有155辆该型坦克被战防炮击毁,罪魁祸首就是T-28胸前的两个小炮塔以及薄弱的装甲,太多的重量都让炮塔系统拿走了,而装甲才15-30mm。

苏军后来算是捏着鼻子将残存的T-28用到了1944年,这些基于步兵支援制造的坦克完全无法与进行大规模装甲突击的坦克对战。但苏联人不是最后一个多炮塔教众,当时仍然坚持多炮塔的还有美国的M3“格兰特将军”型坦克,这也是个巨坑,不过美国人搞出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发现原来的小炮不顶事儿,来不及后悔干脆在车体上又凑了门炮。

有多炮塔坦克,也就有反面的“无炮塔坦克”,这种坦克目前仅有瑞典的S坦克具备代表性,所以也没啥好说的。S坦克更像台坦克歼击车,它的能力在于山区丘陵设伏,而非面对面的坦克突击战,低矮的车身虽然降低了中弹面积,但亦造成了视野、射界狭窄的毛病,也算是一条邪路,近年来瑞典正在寻求以高机动轻型坦克将其换掉。

“理论上秒杀一切”的导弹坦克

冷战时期,因为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人的尾巴就又开始翘了,比如导弹的狂热信仰者赫鲁晓夫同志,就曾经下令制造了一款“纯导弹坦克”——150工程。

在赫鲁晓夫的逻辑里,反坦克导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携带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的导弹远比当时的AP穿甲弹性能优异,对坦克的毁伤能力也更强,所以何必还要搞直射的坦克炮呢?让坦克换上导弹作战岂不美哉?

就这样,150工程诞生了,苏联专家为其安装了3M7“龙”式反坦克导弹,还设计了可伸缩进炮塔的发射装置和导弹自动装弹机,这种坦克很快就得到了IT-1的名称,进入苏军服役。

但IT-1问题实在太多,导弹升降系统非常不可靠,实际的作战能力也不如采用加农炮的坦克,而且同样搞导弹系统的140工程、167工程都进行的***,造成了部队的严重抵触情绪,再加上赫鲁晓夫最终因为政治原因下台,苏联的导弹坦克就此消亡了。

后来这类技术其实并没有停止发展,只是人们并没有在坦克上坚持该技术,毕竟坦克的“直射火力平台”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而“导弹坦克”完全可以变成“导弹装甲车”、“导弹越野车”这些更灵活适用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苏联,法国在战后曾经也尝试过导弹坦克,但很快就停止了相关的装备发展。美国也在“谢里登”坦克上尝试过主***射导弹的坦克技术,总体来说差强人意。

轻型化的“无甲”潮流

上面说到导弹坦克时,提到过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对坦克的影响,实际上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HEAT技术的发展,让坦克差点走进了死胡同。

HEAT技术其实很常见,它采用了一个锥形药罩和破甲部,采用聚能爆破的形式“啃噬”装甲,二战的“巴祖卡”、“铁拳”,后来的RPG等等都是该技术。它的特点是可以完全不考虑射程穿深比,甭管多远打的都一样,比风帽穿甲弹厉害多了。

二战结束后,因为装甲发展的滞后,人们突然发现所有的装甲在HEAT面前全是渣,统统不牢靠,霎时间就对装甲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没法将装甲做成1米厚,也不可能靠鼠式坦克去打仗。所以呢,不少国家纷纷放弃了坦克的装甲,搞出了“无甲坦克”,比如法国的AMX-13系列、AMX-3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等等都是如此,反正跑得快,代代耍无赖。

说它们“无甲”也不是完全无甲,只是在HEAT的威力面前,人们不再热衷于堆积装甲,反倒是更强调坦克的机动性、火控和射击效率,反正管你装甲厚不厚都是一炮秒,倒不如抬高别的性能。

所幸复合装甲技术出现了,人们开始通过在坦克中添加碳化硅(石英砂加工物)、氧化铝等材料增强对射流的防御,继而又重新用工程构型的方式设计坦克装甲,重新让坦克获得了防御能力,不仅顶得住HEAT,连APFSDS也能扛下了,于是“无甲设计”也很快被复合装甲所取代,坦克又回到了装甲时代。

高级步兵战车坦克

当然,最后还有梅卡瓦这种“步兵战车坦克”,***人为了应付不对称战争,制造了这种又能当运兵车,又能当主战坦克,以生存力为第一指标的怪异坦克。

因为梅卡瓦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武装分子的RPG、地雷、***,所以它后部挂满了锁链形成的保护层,装甲技术也采用了外界看来过时的大倾角+间隙装甲构型,连发动机都塞前面挡炮弹去了。

这种坦克难说能与世界先进主战坦克对抗,但却相当适合“治安战”和活命,以至于梅卡瓦的主动防护技术连美国人都眼馋,拿去应用在了M1A2 SEP TUSK坦克上;它是***这个弹丸之地的特殊装备。

昔日的英国,在坦克方面有着近乎权威的发言权,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坦克,装备坦克到部队,并且将坦克投入到战场的国家。发明了碎甲弹,确定了105毫米线膛炮的北约标准,坚持使用120毫米线膛炮,坚持超重型坦克。如此多的创举,可谓是贡献巨大,但是现如今,英国的坦克部队却日渐凋零。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3月14日报道,英国议会下院所属的国防问题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称“英军坦克如若日后与俄罗斯***爆发***,在战场遭遇,那么大概率英军会输掉”。现如今的英国装甲部队到底存现状如何,以至于英国人在报告中,用上了“大概率输掉”的字眼呢?

如今,英国陆军的重型主战装备包括“挑战者2”主战坦克和“武士”步兵战车。尽管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却是今天的英国陆军看家护院的“打狗棍”。“挑战者2”主战坦克,是“挑战者1”主战坦克的改进版,但车体和炮塔相较于前者,并没有做多少改进。它长11.5米,宽3.5米,战斗全重达62.5吨。

“挑战者2”主战坦克装备有一门L30型120毫米线膛炮,可携带包括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高爆榴弹、碎甲弹、破甲弹或发烟弹之内的50发***。防护方面采用了英军当时引以为傲的第二代“乔巴姆”陶瓷复合装甲,可以有效防御破甲弹和穿甲弹。

挑战者2是世界上第一种具备猎歼能力的重型主战坦克。也就是说,在炮手瞄准第一个目标的时候,车长可以同时搜索并锁定第二个目标。当第一个目标被解决后,炮口会自动转向第二个目标。在2003年***战争中,挑战者2坦克曾创下40秒摧毁8个目标的战绩。挑战者2的另一个优势是远距离交战,尤其对于3000以内静止目标和2000米以内的活动目标具有极高的命中率。

自“挑战者2”服役后,英军当时的确可以傲视群雄,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作战模式的改变,“挑战者2”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是庞大的体重,不便通过空运来进行战略机动,其次是跛脚的战术机动性,难以胜任日后的高机动性作战需求。

英军之前共装备了386辆“挑战者2”主战坦克。到2012年裁撤了一个装甲旅,但当时英国陆军还有5个多兵种合成旅,以及第16空中机动旅。每个合成旅装备1个挑战者2装甲团,每个装甲团装备56辆挑战者2坦克,共有280辆现役的挑战者2。现如今,这一数量已经缩减到227辆。而在这227辆坦克中,按照英国人计划,只有150辆有机会通过升级改造得以“延寿”,其余的77辆将会退役封存,用来替换零部件。

这一举动预示着,英军装甲部队的实力将会近一步萎缩,从原先的3个坦克团锐减到2个。只有150辆的英国坦克部队,在世界各种陆军的坦克装甲部队排名将进一步垫底,不仅少于土耳其(3000辆)、波兰(2100辆)、韩国(2000辆)等中等强国,甚至都不如柬埔寨(160辆)这样的小国陆军装甲部队。

而在“挑战者2”的升级改造计划上,英国人也面临了大问题。负责生产“挑战者2”的BAE系统公司早在2009年就宣布,关停位于纽卡斯尔附近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生产线,所以,英国国内已经丧失了为“挑战者2”升级改造的技术能力。英国人不得已,只好将目光投向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寻求合作,确保这些为数不多的“挑战者2”主战坦克能服役到2035年。

“武士”步战车,是英国陆军步战车领域内的主打装备,它长约6.3米,宽约3.03米,战斗全重24.5吨,采用铝制复合装甲。装备有一门30毫米“***”机关炮,一门7.62毫米机枪,最大公路速度可达75千米/小时。尽管拥有出色的战略战术机动能力,可以通过空运进行快速部署,但薄弱的火力和装甲防护不足,令它在当今的战场环境下,难以生存。

所以在2005年,英国国防部就启动了针对“武士”步战车的升级改造项目,2011年,美国的洛马公司打败了英国的BAE系统防务公司,获得了此项目。“武士”步战车的升级改造,将主要集中在提升机动火力,数字化控制能力以及战场态势感知等方面。但此项目虽然进展过半,能否最终通过,规模是否缩减,还得最终等英国国防部的裁决。

“老将”们的境遇惨不忍睹,英国人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新欢——“阿贾克斯”系列装甲车。“阿贾克斯”装甲侦察车是作为英国“未来快速奏效系统”下的产物,被英国国防部寄予厚望,全系列包括6大车型和9个小型号,涵盖装甲侦察,工程保障,前线监视,战场指挥,火力支援等多方面。该车在全装甲状态下,全重达到42吨,防护能力出色。

“阿贾克斯”装甲车配备有一门GTAS40毫米埋头弹火炮系统,以及7.62毫米机枪遥控武器站。需要指出的是,GTAS40毫米埋头弹火炮系统,不仅火力强劲,结构紧凑,而且还可以进行炮口编程,拥有一定的反轻型装甲能力。相较于“武士”步战车,该车不仅在火力,防护,以及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英国国防部此前就宣布,将会斥资45亿美元,采购589辆“阿贾克斯”装甲侦察车,所以,在未来的英国陆军中,该车将会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主战坦克数量继续缩减,和老式步战车一同“延寿”,英国又花大力气采购新型装甲车,甚至不惜用它来代替主战坦克,这便是目前英军装甲部队的现状,那么它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以后,英国陆军认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不会再发生,这为英国减轻了一定的战略压力负担,于是他们认为,英军往后更应该关注“小规模战斗”。而进入新世纪以后,英国又在国防力量发展侧重点上做出了取舍,他们将目光投向海洋、太空、网络、以及信息战等领域,不仅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也是大规模投入。

在英国***眼中,像主战坦克这种重型装备,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的用处极为有限,所以,他们继续缩减规模。而在升级改造项目上,他们也一直犹豫不决,原因非常简单,随着军费投入逐年减少,加之分配额度不均,未来的升级改造项目也有可能被叫停。

反观俄罗斯,俄军从2016年开始重新组建西部军区第一近卫红旗坦克集团军,装甲部队在结构和质量上获得了重生,编成内包括第4近卫坎捷米罗夫坦克师,第2近卫塔曼摩托化步兵师,第6坦克旅,第27近卫塞瓦斯托波尔摩托化步兵旅,拥有坦克近千辆。目前俄军拥有经过改进的T-72B3、T-80和T-90坦克大约近3000辆,足以横扫西欧和英国的规模越来越小的装甲部队。

所以,“大概率输掉”这个字眼,反映了目前英军装甲部队面临的窘境和真实的战斗力。尽管英国拿出了全新一代的“阿贾克斯”装甲侦察车,将它视作是英国陆军在未来地面战场上的利器,但是在俄罗斯的装甲洪流面前,它们不仅将毫无用处,很可能就是一堆废铁,那么到时候,绝不仅仅是一句“大英自有国情在此”那么简单。按这个速度裁下去,二十年以后的英国,也许就没有陆军坦克部队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原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何原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何原东”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