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是什么检查多少钱(体检查出)

#青云计划#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作者上一篇关于颈部动脉斑块的科普大家可以知道,这个“颈部动脉斑块”是“何方神圣”?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我们的健康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危害?哪些检查可以“揪出”这个祸害?

相关科普内容点击蓝字部分可查看:

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脑科医生为您揭示它的真面目和危害。

很多朋友通过互动表示,越是了解了“斑块”的实质和危害,越是想着如何去除它,是吃药把它“消掉”?还是手术把它“切掉”?亦或是放个支架把斑块形成的狭窄给撑开?作为医生,作者想说的是:以上这些办法都是可行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斑块”都需要新加药物或手术的方法去干预!有部分人并不需要传统意义的“治疗”。仅依靠生活习惯的改变配合适度的运动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备注】在这里强调一点,作者此处指的无需“治疗”的意思是在发现颈部动脉斑块后,无需加用新的药物去针对于“斑块”治疗。如果您以往就存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脑梗塞等慢性病,原来该吃的药还得继续吃,只是在发现颈部动脉“斑块”的某些情况(下文有详述),不需要额外加用药物或进行手术等干预措施。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样的颈部动脉斑块“无需治疗”?

1.尚在摇篮型。由文首的关于动脉斑块形成原因的科普可知,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混混”到“大恶霸”一步步堕落出来的。从最初的“脂纹”到“纤维斑块”,再到最终的“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或脱落引发脑梗塞等疾病的症状,也是逐步发展而来的。而颈动脉斑块的“幼儿期”就是彩超常常报告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IMT)”。

对于这类病变,根据最新的诊治观点:①若是在近6个月内在此血管供血区域没有出现相应的缺血性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偏瘫、偏身麻木、视力问题、言语问题等,至于具体是不是有病变的血管供血区需要医生帮助判断),就不需要予以特殊的处理。仅需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相关危险因素,如果这些也没有问题,需要请专业的医生帮助您寻找具体原因(详见下文“无需治疗不代表无需关注”)。②若是近期已出现过心脑血管缺血的症状或相关检查已经发现又新发缺血的问题,就需要加服他汀类药物,并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或使之下降50%

2.安分守己型。对于那些查出的问题不仅仅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而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朋友,就需要再进一步明确“斑块”的性质了。由作者上篇关于动脉斑块的科普(文首有链接)可知,同样是斑块,但是其处于的具体阶段不同,而会引起问题的可能性就会不同。医生们将其又分为“易损斑块”和“非易损斑块”。也有时被称为“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性斑块”。其中“非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太容易破裂,脱落的斑块,不破裂也就不容易在坡口处进一步形成血栓,也就不容易出现血管阻塞的情况。这类斑块我们就索性叫它安分守己型斑块。(至于如何判断这些斑块“安不安分”?那就需要专业的医生通过超声、CT、磁共振等设备来分析了,再次就不多赘述)

根据最新的观点:①近6个月内在此血管供血区域没有出现相应的缺血性症状。②仅在颅外部分的颈动脉发现斑块。③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50%。④血脂检查LDL-C在正常范围。同时满足以上4点的且医生通过综合判断后考虑整体风险较小的病人,可以考虑暂不加用新的药物或手术干预。但是要定期(3-6个月)复查颈部彩超、血脂等检查,一旦发现斑块有进一步发展或血脂水平升高的趋势,就需要积极处理了。

【备注】以上两种情况均是对于没有引起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而言(常见症状可以查看文首科普),虽然不需要加用新的治疗,但医生推荐病人注意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包括戒烟在内的生活方式改变、限制饮酒、体重控制、定期进行氧身体活动及健康饮食(下文有关于饮食的科普介绍),且这是中国专家的观点。在一些西方国家,医生推荐使用一切可行的风险降低策略来进行强化内科治疗,包括他汀类等调剂药物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如果您以往没有吃这些药物的话)。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无需治疗”不代表“无需关注”!

上文中所说的“无需治疗”,是指在发现颈部动脉斑块后,无需加用新的药物或通过手术去针对于“斑块”的治疗。但是,不治疗并不是不关注!动脉斑块,哪怕是最初期的动脉内中膜增厚,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都是身体给您的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警告”。如果不注意,任其发展下去,其结果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心梗、脑梗、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其次,从文首的关于动脉斑块形成原因的科普可知,动脉硬化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三高”、血管炎性病变、遗传问题等均可以导致病变。所以,当您查及“斑块”的时候,在纠结于治与不治,如何治?等问题的时候,想着多问一句“我的颈动脉斑块”是怎么来的?什么原因导致的?并建议与医生充分沟通,让其协助您判断并争取查及“病根”。如此才能釜底抽薪,从源头上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再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也并非都是“病”惹出来的。吸烟、酗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常见的原因。至于运动的具体好处,缺乏运动有哪些危害,饮食控制意义和方法,详见相关科普内容。

相关科普内容点击以下蓝字部分即可查看:

1.适度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心梗脑梗发生率,医生解读怎么做到“适度”。

2.高血脂不吃药行不行?医生说:可以,但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样的颈部动脉斑块“必须治疗”?

总的来讲,检查中发现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甚至是“斑块形成继发管腔狭窄”,除了上文说的那两种情况外,一般情况下,都需要积极干预!特别是已经出现了心梗、脑梗等问题的病人,更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这类病人需要:

  • 使用他汀等调脂药物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
  • 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部分人还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吃2种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 如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问题,需要通过药物及饮食、锻炼综合调节,使血压、血糖达标(并不是吃上药就万事大吉了,血压、血糖水平必须“达标”)。至于血压、血糖怎样才算“达标”?作者近期的头条科普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 如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的病人,需要戒烟限酒(最好戒酒)。至于喝多少算“限制饮酒”?详见上文的科普《高血脂不吃药行不行?》中的备注部分。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对于部分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的病人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外科手术治疗,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介入手术治疗,即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两种。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治疗方法?

了解了以上内容,想必大家又会萌生出新的问题: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外科手术与接入手术又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我们来简单说一下这两种手术方法: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即采用传统手术的方法,从颈部皮肤进刀,剥离出颈动脉,然后将血管剖开,将内壁的斑块剥离然后切除,后再讲血管缝起来。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即在颈部血管放支架(如下图),利用支架把狭窄的血管管腔给撑起来。与心脏冠状动脉放支架是一个道理。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1.对于造成动脉管腔中度狭窄(50%-69%)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①若没有引起相应的症状的情况:

  • 需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并戒烟限酒。
  • 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 需要服用他汀等调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8 mmol//L以下。
  • 如果彩超、血管造影等检查提示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斑块内出血或斑块溃疡形成等情况),可考虑行 CEA 或 CAS手术治疗。

②若已经引起了相应症状的情况:

  • 需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并戒烟限酒。
  • 若考虑斑块稳定性较差,如通过多普勒超声探及斑块导致的微栓子信号,需要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至少 1 周。之后长期使用单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需要长期强化使用他汀等调脂药物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8 mmol//L以下。
  • 可考虑行 CEA 或 CAS 手术治疗。

2.对于造成动脉管腔重度狭窄(≥70%)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①若没有引起相应的症状的情况:

  • 需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并戒烟限酒。
  • 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 需要服用他汀等调脂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8 mmol//L以下。
  • 若医生通过在充分评估病人手术风险与可能的获益的前提下,可考虑行 CEA 或 CAS手术治疗。

②若已经引起了相应症状的情况:

  • 需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并戒烟限酒。
  • 若考虑斑块稳定性较差,如通过多普勒超声探及斑块导致的微栓子信号,需要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至少 1 周。之后长期使用单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需要长期强化使用他汀等调脂药物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8 mmol//L以下。
  • 建议行 CEA 或 CAS 手术治疗。

3.对于已经完全“堵死”的颈动脉慢性闭塞。

简单解释一下,如果是短时间内急性闭塞的颈动脉,病人的症状会非常严重,清册偏身完全瘫痪,重则性命不保。而较长时间内出现的“慢性闭塞”病人,症状可能较轻微,甚至没有明显的症状。因为脑部的血管十分丰富,血管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侧枝循环),突然堵塞血管来不及反应,侧枝循环无法在短时间内给供血区提供足够血液供应,但如果是“慢性闭塞”,侧枝循环逐步建立并通过代偿性扩张,新的滋养血管网络建立等方式,就会逐步代替原来的供血血管,由“旁路”维持血液供应。对于这类病人:

  • 需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并戒烟限酒。
  • 若已经引起脑梗塞,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3周-3月(具体时间仍有争议,但至少是大于3周的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之后长期使用单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需要长期强化使用他汀等调脂药物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1.8 mmol//L以下。
  • 如果经过专业医生的全面评估,考虑血管再开通可能性较大,且病人能从中获益,并且手术中、术后风险可控,可以考虑CEA 或 CAS 手术治疗。(请注意,这类病人的手术开通到底对病人有没有实质上的好处?目前还有争议,最新的观点是要求医生严格评估,确定获益和风险,而不是看到血管堵塞了就去盲目开通,特别事相应血管供血区已经出现了大片的梗塞,这种情况再去开通血管对于病人已意义不大了,当然这种情况仅仅限于“慢性闭塞”或处于急性脑梗塞超急性期以外的“急性闭塞”,而突然出现的急性闭塞的取栓治疗是十分有意义的。具体详见相关科普链接。点击蓝字部分可查看——急性脑梗塞的超早期治疗策略)。

【备注】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1.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有严重钙化、相应的动脉血管迂曲明显或因种种原因不能耐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病人,首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2.如果病人被认为不适宜接受外科手术(身体状态较差或麻醉风险较大)、有严重的冠心病、合并多发脑血管狭窄且颈动脉颅内段位置较高的地方也有明显狭窄的病人,首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3.尽管还有争议且缺乏确定性数据,但现有的一些研究证据显示,CAS的围操作期(术后30天内)脑卒中及死亡率比CEA高,而30天后两者脑卒中和死亡风险无明显差别。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预防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

颈部动脉斑块的病因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具体的病因与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上一篇关于颈动脉斑块的科普就有过详细的介绍。

总的来说导致斑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吸烟、酗酒等因素相关。这类因素称之为“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即以上问题通过改变生活习惯,适度体育锻炼,坚持药物干预等方式,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避免或延缓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以导致动脉硬化且很难控制。如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等因素,它们被称之为“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虽然不能越活越年轻,遗传基因不可改变,种族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予以部分抵消它们的影响。

关于这些可控或不可控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作者以往的头条科普都有详细的介绍。

体检查出“颈动脉斑块”到底该怎么办?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查“动脉硬化”医生喜欢查颈部动脉而不是其他血管?

这个问题已有很多人在门诊、病房或者是网络上问过我。查阅资料,并没有权威的总结。不过,汇集各种资料对照一下,作者大致总结了以下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1. 检查方便、安全、经济。颈部血管较为表浅,方便检查,特别是方便双功能超声(这类设备在临床上常被简称为“彩超”)的检查。而大家知道,彩超检查相对于其他检查更方便、快捷,躺下几分钟便可以完成。并且不需要打针,也没有辐射。与CT、磁共振、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相比,费用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2. 位置重要。颈部血管连接心-脑。动脉硬化性疾病常见的,严重的后果就是心脑血管问题。查这个部位的血管的动脉硬化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心脑血管的实时情况。医生可以据此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干预。
  3. 研究广泛且深入。证实因为前两种原因,很多对于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都是基于颈部血管情况至少是把颈部血管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之一进行的。得出的结论以及诊疗标准都是建立在颈部血管情况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医生决定您下一步是吃药,是手术,还是仅仅生活习惯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来自您的颈部血管检查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8):572-578.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3):169-175.

3.Meschia JF, Bushnell C, Boden-Albala B,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4; 45:3754.

4.Rothwell PM, Eliasziw M, Gutnikov SA, et al. Endarterectomy for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subgroups and timing of surgery. Lancet 2004; 363:915.

5.Bonati LH, Lyrer P, Ederle J, et 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CD000515.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马书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马书一”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