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养老院需要多少钱(民营养老院正在面临怎样的经营困境)

11月2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发布一条题为《随时可能被停电停暖,北京一养老院200余位老人陷困境》的新闻。随后,京报网、新浪财经等多家网络媒体予以转载,引起社会一定关注。

新闻中提到的这家养老院全称为“尚善·九如院”长者康养社区(实际是养老机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乡江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建筑形态为2栋3层楼房,总建筑面积约7200㎡,于2019年4月正式开业,并接收老人入住,至今约有入住老人200余位。

然而,这样一个入住率和去化速度都不错的养老项目,却面临着无法完成养老机构备案、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提供服务、老人已交预付卡无法退费等困境,让人不免唏嘘。

不久前,“尚善·九如院”的经营者李剑向人民政协报记者讲述了自己从事养老行业这几年的经历和面临的困惑与无奈。

一位民营养老院经营者的艰难抉择

口述 | 李剑

整理 | 人民政协报记者 奚冬琪

说起为什么会进入养老行业,这里面既有偶然也有必然。以前我是从事专业咨询的,为一些企业做地产方面的顾问。那个时候我给企业建议得最多的产业方向,就是“养老”,毕竟就各方面的政策而言,国家都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身养老事业的。后来做得多了,我就想:与其给别人做咨询,不如我自己做做看。于是,2018年,我就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北京尚善九如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开始投身养老行业。

民营养老院正在面临怎样的经营困境?听听经营者讲述其中的艰辛与无奈

九如院的老人们

什么事情都是做起来才知其中的不易。首先是场地的问题:无非是租赁或自己拿地。但大城市拿地不易,更何况是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而且我们在实际和政府有关部门接触的时候发现,从经济角度上来说,养老是免税行业、福利行业,它能产生很好的社会价值贡献,但缺少经济价值贡献,很难为地方政府贡献税收。加之老人多,各种潜在隐患就多,所以导致很多地方政府一听说我们是办养老机构,接纳的积极性都不高,有些地方甚至直接表示“不欢迎”。但如果说是做“康养”项目,则效果大不同。因为“康养”就意味着高端、高收费,经济效益高。

虽然做“康养”养老的经济效益更好,但我还是想做一家普通老百姓都住得起的普惠型养老机构。而且我算过一笔经济账,只要入住率足够高,我们是可以实现盈利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多方面的考量、取舍和经济测算,我们最终选择了小红门乡江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这两栋3层小楼。

2019年5月,在取得营业执照并经过装修改造后,“尚善·九如院”的长者康养社区正式开张运营。经过核算,我们给自理老人的定价是食宿费每个月5000元左右;半自理和失能老人定价是每个月7000元左右。因为价格比较合理,服务也比较规范,很快就吸引到了200多位老人入住。

可没想到的是,就在我们装修改造的这8个月里,该地块的用地性质发生改变,原本可由小红门乡政府出具的“住所证明”,现在无法取得了。没有“住所证明”章,就意味“尚善·九如院”无法在民政部门备案,而不备案就不能享受国家对于养老机构的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

享受不了政策的后果就是“尚善·九如院”的运营成本变得畸高:商业水电比民用水电价格高出一倍,仅房租一项的费用就超过了老人们预缴费用的总和……经营压力一下子变大,养老院的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

3年来,为了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我卖了家里的房子、车子也不够填补。而且拿不到备案,股东也无法注资。前一段时间,乡政府的工作组希望我们关停养老院,疏散老人。可很多老人在这里住得很满意,都不愿意搬走。

这期间,也有一些老人选择离开养老院,我们也都给他们退了款。后面有些实在没钱退了,我就建了一个群,承诺老人一定会把钱退给他们。毕竟老人们的钱都是辛苦了一辈子攒下来的,我们做的本就是造福老人的养老产业,决不能让他们心寒。

民营养老院正在面临怎样的经营困境?听听经营者讲述其中的艰辛与无奈

养老院里晒太阳的老人们

3年来,我上半生积累的财富几乎全部投入到了这个养老机构里,虽然我也不知道“尚善·九如院”还能撑多久,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同时,我觉得,这次实践也算是让自己真正摸到了养老行业的门道。我的创业经历虽然有挫折,但这应该也是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养老产业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个行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养老产业也有了一些思考和认识。

首先,养老行业看似简单,其实门槛很高,水也很深,涉及的专业知识、资质审批很多,万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中国养老机构因“房屋租赁”产生的纠纷不计其数,无论是早期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还是如今的“养老机构登记备案”,背后都涉及产权、建筑、消防、餐饮、医疗等专业资质和手续报批,需要格外重视。

其次,我认为应该把养老产业作为政府业绩的一个指标。因为养老产业很难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如果想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就一定需要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让地方政府重视养老产业,支持国家的养老政策落地。

第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也是我做养老以后才体会到的。现在,养老管理的专业人才特别缺乏。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养老护理人员,还需要懂医疗、照护、物业管理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希望未来国家能多建立一些培训这类专业人才的机构。

目前,朝阳区小红门乡人民政府积极协调辖区各方资源对养老院进行各方面的帮扶,老人生活基本稳定,养老院后续经营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乡政府也在积极讨论酝酿中。我相信,养老院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养老产业的政策。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政策尽快落地,让有志于此的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些政策。这样才能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养老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民营养老院正在面临怎样的经营困境?听听经营者讲述其中的艰辛与无奈

虽然面临诸多经营困境,但“尚善·九如院”的老人们还是满怀希望地迎来了新的一年。大家都盼望养老院能尽快恢复正常经营。

相关阅读

民营养老机构困境如何破解

人民政协报记者 奚冬琪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3万家,收住老年人214.6万人。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占比超过50%。然而,真正实现盈利的养老机构并不是很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上就谈到:“现阶段依靠社会力量以市场为主创办的养老机构,普遍运营的问题是什么?融资难、运营难、用工难。”

尤其是近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以及CPI等因素的影响,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遭遇到了生存困境。如何不再让民办养老机构“运营难”成为社会发展的痛点,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融资难、运营难、用工难

汝才良是浙江逸和源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营着一家医养结合型的连锁型养老机构。他在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开办了3个养老机构,共有床位近3000个。

对于近两年的经营状况,汝才良介绍,养老本来就是微利行业,近两年又受到疫情的影响,总体来讲还是在艰难经营中。近两年,嘉兴基地的入住率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但由于原来入住率较高,加上医养结合做得比较好,又是企业自己的房产,使用成本不高,所以还是能够盈利,但利润率不高,只有5%左右。但如果考虑弥补历年亏损,目前还是亏损状态。衢州基地前两年均为亏损,2021年入住率有所提高,估计当年基本持平。五大连池旅居养老受疫情影响较大,加上装修改造的财务成本是亏损的,目前,养老院被当地政府征用为定点隔离使用,有关补助到位后,估计基本持平。逸和源康养产业累计投资10亿元以上,十几年来累计是亏损的,这和投资其他行业相比,收益回报率实在太低。

“其实这几年我们在办院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并有所发展。但今后要更好发展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问题。” 汝才良说,尽管国家、省、市、区都有建设和运营方面的补助,但对大型养老机构发展资金需求还是微不足道的。希望能在融资渠道和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养老用地性质的项目,希望能够明确银行贷款时允许抵押,政策性银行应对民营养老机构开放,并适当放宽融贷条件,给予优惠利率。第二个困难是护理员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年轻人由于做养老存在收入不高、面子不好看、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等问题,年轻护理队伍难以形成,影响到服务品质的提升。

近年来,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养老产业的政策,但仍有养老企业反映:政策是好的,但落实不到位。对此,汝才良认为,在他这些年经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已有的支持政策还是基本能够落地的。有问题,也主要是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落实的时候有困难,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比如,在国家普惠养老项目支持清单中,工业厂房改为养老是明确支持的,但还需要符合地方的规划,就会遇到落实难的问题。“此外,工业厂房临时改养老在支持年限到期后,以什么样的补差(或不补差)改为养老用地也亟须政策支持。”汝才良说。

通过良性循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民营养老企业如何破解发展困境?

汝才良建议:制定鼓励大型养老机构特别是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进入社区开展嵌入式养老护理服务和居家上门护理服务的支持政策。目前,大部分大型医养结合型民营养老机构离市区和社区都有一定距离,面临入住率不高或发展不快的瓶颈,入住此类机构老人和家属也多有不便,而市区和社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又需要这类机构的经验和团队。为此,需要在闲置房产使用、融资支持、医疗分支机构设立、智慧服务平台搭建、招标准入等方面出台更具体的针对性支持政策。长三角养老一体化也需要各项政策的配套。

同时,要建立完整的养老护理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扶持体系和政策,使其真正成为被年轻人所向往的行业之一。可以考虑每个地市建立专门培养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学校,具体做法上可以鼓励以当地卫生学校与医养结合大型养老机构联合办学,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满足需求、提高就业率。

另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养老机构严格管理势在必行。建议考虑养老行业普遍微利或亏损的现状,给予必要的“抗疫”资金支持。

李春生在第七届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上谈到:养老事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其公益性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性质,应作为国家养老事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固定下来。坚持这种理念,多数的社会养老机构就应该由国家来投资建设。如果养老机构引入社会的资本进行建成运营,国家则应该有规范和标准,在融资、土地征用、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方面给予税收资金优惠的支持。

李春生认为,要想破解融资难、运营难、用工难,需要统筹制度的制定、机制的建立、规范标准的设立。而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养老机构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运营,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循环。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从事养老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原文刊登于2022年1月10日《人民政协报》第5版民意周刊

记者:奚冬琪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悦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

高悦林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高悦林”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